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哈尔滨师范大学刘保东教授:上达谋道,“蕨”世无双
2021-10-27 20:48:00
哈尔滨师范大学

  近日,哈尔滨师范大学刘保东教授因“我国蕨类植物胚胎研究第一人”微博话题冲上热搜,阅读点击量已经超过1700万,这源于刘老师近期参加了一档名为《齐鲁文化大会》的电视节目。通过刘保东老师的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中国的蕨类生殖研究发源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刘保东老师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专家组专家,蕨类植物胚胎研究第一人,已成功完成了我国濒危植物保护名录中一半以上的蕨类植物扩繁工作,为提高我国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在刘保东老师的带领下,哈师大在水韭类繁殖保护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石松类和蕨类生殖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这项研究为人们挽救了一个源自亿万年前的濒危物种,在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今天,这项冷门“蕨”学,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水韭”也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蕨类植物在距今几亿万年以前,曾经在地球上繁盛一时,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历经地质变迁和气候突变,存活下来的极其稀少,成为珍稀的孑遗植物。有一类蕨类植物,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3、4亿年,是我国特有的稀有物种,如今面临灭绝,被列入国家Ⅰ级保护,它就是“中华水韭”。4亿年来,“中华水韭”只生长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农田生产建设和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变迁和水域消失,该物种在许多地方已经不复存在,濒临灭绝。“中华水韭要咱们中国人来保护才行,四亿年的物种不能就这么没了。”采访时刘保东教授认真而又严肃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物种保护学者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

  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师范大学便已经展开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刘保东教授是哈师大蕨类植物研究方向的第一位研究生。2012年,经过十一年潜心科研攻关,刘保东教授成功实现了中华水韭的大规模人工繁育,使这一“极度濒危”物种起死回生,挽救了这个科研价值极高的古老生物。目前,哈师大在水韭繁殖和保护方面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刘老师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的植物学大会。甚至曾有两位韩国留学生专程来我校向刘老师学习水韭培植技术。

  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中华水韭等这样的蕨类植物不像粮食,既不能开花,也不能吃,药用价值极少,许多人认为根本就没什么用,极少有人愿意关注它。但刘保东教授并不这么认为,回想当初自己选择蕨类植物研究的初心,刘保东教授说道:“中华水韭,它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4亿年,而现在面临着消失濒临灭绝的状况,我觉得我应该为中国植物保护做出点良心活。是难搞,是基础,是没有人重视,但从物种保护的角度出发,还是要有人去做的。”

  作为一名中国的科研学者,他的骨子里蕴含着中华文明中儒家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的精神底蕴。

  蕨类植物对于环境条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一些过去常见的蕨类,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蕨类植物云南有1500多种,而整个东北地区才不到100种。哈尔滨气候寒冷干燥,做胚胎研究全部需要人工培养,这也让刘保东老师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蕨类保育研究和工作,就要耗费更大的心血和精力。刘教授深知获得孢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实地采集,无论是湿热还是严寒,蛇虫鼠蚁还是冰天雪地,都阻挡不住他的这颗赤诚之心。有了孢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磨”。“咱们也不知道它能不能种出来,它长苗或是不长,缺盐了或是缺热了,都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摸索,这种摸索是枯燥地重复,坚持下来真的很困难。”刘保东老师回忆道。回首多年的科研经历,刘老师总结出了“四精”的科研准则——精心地准备、精准的实验、精确的分析、精炼的结论。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经历也让刘老师十分难忘。在一次植物学年会上,刚到日本半年的他作为留学生旁听会议,当众人谈及水韭缺乏胚胎活材料时,他很干脆地表示自己有,面对着诸多外国专家怀疑的目光,刘保东老师拿出了水韭胚胎,用事实压下了所有人的质疑。那一刻,刘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外国专家对中国科研人员的尊重,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是民族自信心。

  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命共同体

  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成功召开。10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身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植物专家组专家的刘保东教授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事业重大、责任重大、前景广阔。刘保东老师认真地说道:“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是最科学、最前沿的主张,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段话,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

  刘保东教授曾主持国家“863”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多项,多是关于我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课题,蕨类有特殊的药用、食用、观赏等经济价值,他说大自然赐予了我们很多资源,我们除了利用蕨类植物的价值之外,还需要做到保护大自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回首桃李满园 依旧初心无悔

  刘保东教授还有半年多时间就要退休了,但他对学校的师生们依然饱含深情。刘老师从哈师大毕业,又在哈师大任职多年,他对师大的未来充满期望。在他的心中,哈师大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领导有温暖的爱护人才之心,同事有坦诚的团结互助之情,学生有刻苦勤奋的上进心。

  当提到哈师大率先做出蕨类研究决定的时候,刘老师特意向我们提到了他的导师——包文美教授,作为早期哈师大蕨类植物研究方向的第一人,她搭建了蕨类植物研究的基本平台,指引着刘老师走上了蕨类研究这条道路。当自己毕业、面临去留的问题时,刘老师深深铭记着师生之间的那份真情,从而坚定了自己留在哈师大工作的决心。对于青年教师,刘保东教授勉励大家:“要重视前期的科研积累;要改进项目申请书;一定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在《齐鲁文化大会》播出后,也有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在网络平台中为他留言:“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谦者以身为尺,师者以行为度,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深刻地认识到了究竟什么才是我中华儿郎应有的模样。”在谈到他的学生时,刘保东教授的脸庞洋溢着欣慰与喜悦,他微笑着说:“哈师大的学生都很坦诚,很谦恭。”

  人物简介:

  刘保东,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蕨类植物生殖发育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我国蕨类植物胚胎研究第一人。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2项,发表蕨类植物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主编专著及教材六部。历任中国植物学会蕨类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专家组专家,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蕨类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顾问,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及地区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报道专家,热带生物学报首届编委,曾获中国花卉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