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研讨会参会心得——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姜德锋
12月12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全国各地40家高校11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空中交流研讨。
研讨会上午展开的是知名专家主题报告。15位校长、院长分享了人才培养及新闻史论课程的研究和最新经验。基本上反映了在媒介生态急剧变革、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国内新闻教育界的思考和应对措施。
下午的大会则分成十个平行论坛展开交流。我的论文《借助“四史”知识开展传播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探索》,是自己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日常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此次获准同意在“传播学原理”分论坛进行交流。因为有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清华大学史安斌、复旦大学廖圣清等知名学者参与,他们“自带流量”,所以论坛自始自终在线人数呈现为99+。
发言中,我首先梳理了郭庆光所著《传播学教程》一书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强调这是将“四史”知识与传播学教学实践融合并行的客观基础,更是未来强化传播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该书首章即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精神交往理论。然后在许多理论分析中,都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比如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确认麦克卢汉强化媒介技术功效的合理性,又以实践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澄清了意义的来源以及象征活动的智慧性和社会性。
其次,我介绍了自己本学期运用“四史”知识讲授传播学一些具体理论的案例。
第一个是在介绍铁路作为信息传播的要素时,举了中东铁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输入中国的“红色之路”的案例。介绍了百年前瞿秋白在哈尔滨翻译《国际歌》,然后通过这条铁路奔赴莫斯科,在那里向中国报道列宁及苏联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举措。
近年来,我先后参观过莫斯科的中共六大旧址,以及位于绥芬河的中共六大史料馆。这些经历,使我能够充分说明铁路在货物运输和信息流通中的作用。我告诉学生: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正是经过我们脚下的这条铁路传到了中国。
第二是在讲授精神交往理论时,借助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中写作《论持久战》的故事。当年条件艰苦,毛泽东在写作时,脚下还放着碳火盆取暖。有一次警卫员进去送水,发现主席脚上的棉鞋被烧着了,屋子里烟味炝人,埋头写作中的他竟对此浑然不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其精神产品经过传播,却非常振奋人心,就连国民党的一些高官,也纷纷传阅《论持久战》。毛泽东的精神生产,成为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精神支柱。
第三个例子是讲授群体传播时的“群体合意的形成机制”。机制之一即少数服从多数;机制之二是“中坚人物”的作用。平时讲课中,我喜欢援引钟南山在武汉疫情期间的表现,由于他的坚持,之前新冠病毒“人不传人”的认识被打破。最终使新型肺炎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的认识成为共识。于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医护人员闻风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我们取得了武汉保卫战的胜利。
我的发言最后一部分,是介绍“四史”知识进课堂的一个实践做法。
近期我在自己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发起了一个案例征集活动。即发动学生为传播学理论讲授提供基于“四史”的具体案例。我列了一个表格,展示了自己课堂上运用的两个实例,然后请同学们接龙提供。这次征集活动有30多名同学提交了案例材料,最多的同学提供了六个案例。同学们的案例,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其分析论证运用理论贴切生动,让我对00后们有了新的认识。案例的搜集、整理,也深化了同学们对传播学理论的认识,巩固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史的理解,促进了党史进课堂和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编者按:在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媒介融合深度推进之际,新闻传播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样面临太多太大的挑战。所幸国内新闻教育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探讨应对之策以及改革之道。12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第二届史论课程群教改研讨会,40所高校的110多名专家学者分享了经验和对策。我们学院老师或线上发言,或全程线上听取了相应分论坛的报告。拓展了视域,分享了经验。疫情阻隔,但网络无界。以后学院全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会议的便利条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习经验,借鉴做法,推进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工作的全面发展。
附录:传播学概论幕课平台发布的“案例征集令”
同学们的案例解释贴切,党史与传播学完美融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