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首次并网成功)
这条消息让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人尤其兴奋,因为,一方面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企业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已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三代核电优选方案;另一方面“华龙一号”压力容器首台制造者之一王刚,正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这位校友目前在中国一重集团设于大连的核心子公司工作,是那里的业务精英,为“大国重器”的生产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华龙一号”的长相)
时间倒回2018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大国重器》系列专题片第一集《构筑基石》中播报了中国一重集团制造所取得的成就,片中“华龙一号”超级机床的主机手出镜时,熟悉的人一眼认出,他就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数控051班的学生王刚!
(工作中的王刚)
一身蓝制服的他,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操作着16米高端数控立车加工超大工件。要知道,这个超大工件,被称为核电站心脏——“华龙一号”压力容器,高达13米,重达380吨,精准度要求极高,误差不得超过0.05毫米;完成此工件需切削72小时,每两小时更换一次刀具。这样的超大工件,王刚完成了18件,件件合格。片中说:“能完成这种精加工的人,世界上也没有几人!”
据悉,王刚2005年从内蒙古考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学校期间,曾多次荣获奖学金和优秀实习生、实习标兵、三好学生等荣誉;2007年,他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同年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实习,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不久就通过了公司组织的多项考核,并被录用。
那么,如今的王刚又有怎样的发展呢?笔者隔空采访他,首先提及的仍然是“华龙一号”。他很有站位地说:“中国自主开发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意味着核电命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有幸我是‘华龙一号’的参与者更是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对电能的需求非常巨大,核电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有必要掌握的技术,这对改善地球自然环境、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交流中得知,其实,“华龙一号”的巨大压力容器已经从他们手中诞生了四台之多!
两年来,他还接手过继“华龙一号”又一个国家重大工程——600MW示范快堆项目,并率领团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他们承担的任务。他说,这个大项目产品的结构、材料、形状、尺寸都是首次接触,以往没有加工经验,针对焊接、调运引起的变形等等困难,他们积极研究,攻坚克难,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的个人体会是: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一线岗位上得到发现和解决。他要求自己“坚守创新这块沃土,成为新的创新的领跑者”。
(左三为校友王刚)
这两年,他获得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金奖,还有其他优秀奖,不久前又参加了集团技术比武,已进入前五名。
王刚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优秀?他说,一方面感谢母校——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教育理念——“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另一方面感谢学校高度重视身心承受能力的锻炼,让自己敢于迎接更大的挑战。
另一位校友,也是王刚的同学姬周辉说,在学校时他们特别重视学校设置的“第三学期”实习。他那时骑着自行车去建华厂实习,在其他学校学生放假休息的时候,他通过学校的“工学交替,顶岗实践”培养模式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识到“只有肯学,肯吃苦,才能学到很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一直对自己有积极的影响。如今的他,是一名“210镗床机台长”,曾参与过“华龙一号”的“筒体接管孔的粗加工与精加工”工作。从他这里得知,实际上,这所学校在这里的校友们基本都参与过“华龙一号”其他方面的生产工作。
据悉,这家公司有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毕业的学生21名,成为“机台长”的就有10人,其中党员7名,为“国之重器”产品的加工与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方表示,这样“集团性”输入学生的高校,还没有第二家。
这家公司机加作业部负责人苗克俭能说出一串儿这所学校他直接领导的校友:王刚、陈曦、孙万良、李晓东、姬周辉、陈勇明、国佳富……并表示,这些校友三观特别端正,经过了多年的工作实践,都成了企业的业务骨干,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像陈曦,他获得了企业集团的多项奖励,现在已晋升为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近年来,企业也招聘新的职工,为企业储备后续力量,但有的年轻人感觉不适应而离开,还是这所学校培养得好。
针对在这里工作的校友们有什么特质这一问题,校友们的回答主要指向是:“动手能力强”“遇事分析、鉴别、预判能力强,业务基本功扎实,有大局观”“从咱们学校出来的学生,明显的是学习认真,不怕吃苦受累,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快地融入团体、更快地挑起大梁,领导和同事非常认可”……句句都没离开关于学校“五种能力”的培养。
在采访期间,笔者还发现学校机电工程系电气本191班也有一名学生叫王刚,在读大三,这名同学曾经在学校举办的第十五届大学生科技节之模拟创业大赛中荣获过二等奖。交流中,这名小王刚说:“刚入学的时候,就听说在我们专业有一个和我同名的学长,之后也看过对这名学长的一些报道,了解了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像他一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做出大贡献。”
“华龙一号”的诞生和启用,堪称“国家名片”,而参与过这项“国之重器”制造的王刚和许多校友,也成了学校“四真三化”特色办学培养出来的“学校名片”。
当年,王刚等校友们为融入社会走进学校来,带着真本领为服务社会走出去,实现了人生理想,而且做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如今已成为学校的骄傲。
愿更多的骄傲之花,红红火火植根鹤城,开满全国,走向世界!(文 尹剑飞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