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胡宝鑫水彩画作品《乌斯浑河岸》喜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日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了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审结果,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胡宝鑫创作的水彩画作品《乌斯浑河岸》,经过多轮评选喜获金奖(全国共计9件)。
继上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以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再次斩获该奖项。两次获得金奖的教师皆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体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担的培养专业高级人才和美术教育师资的双重任务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此次金奖的获得,必定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巩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黑龙江省美术学科的领先地位,扩大学院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具有深远影响。
据悉,“中国美术奖”是依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方案》设立,经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美术专业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获奖作品从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产生。第四届“中国美术奖”40件获奖作品(其中:金奖作品9件、银奖作品14件、铜奖作品17件)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参展作品中评选产生。
《乌斯浑河岸》 水彩·粉画 180cm×150cm
“乌斯浑”是满语,意思为凶狠的河流,乌斯浑河位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境内,是牡丹江的重要支流。乌斯浑河本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之所以被歌颂和铭记,是因为这是一条见证日寇侵华的悲壮之河;是一条书写着抗联事迹的英雄之河。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师正赶向乌斯浑河。连日征战,这支西征折返的部队到达乌斯浑河西岸时只有100多人。原本跟随部队行动的30多名妇女团成员仅剩八人,分别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有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乌斯浑河岸》以透明水彩作为媒介进行绘制,主题为东北抗联时期“八女投江”这一历史事件,以水彩画作为媒介进行绘制是区别于以往经典作品的重要特征,此作品想从人物投江前背对观者,面朝汹涌河水的角度来展现八名女战士对于英勇赴死的决心与信念,画面中人物姿态的安排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特征与心理活动,其中画面前景转身回望的是八名女战士中年龄最小仅13岁的王惠民,面对死亡,小战士在展现英勇赴死的坚毅同时更是表达出对生活的留恋和对于祖国解放的憧憬;本创作赋予画面深沉的灰色调来表达壮烈的情景,并且在画面中设计夕照的光线来展现八名女战士英勇就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希望;在绘画语言方面,结合本人多年来人物画创作实践经验,以水彩画中水润的媒介特性结合强劲有力的笔法,展现此主题的沉重与悲壮。画面背景是本人从乌斯浑河流域实地考察整理而来,展现了黑龙江地区的地貌和季节特征,八名女战士的青春热血永远洒在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奔流不息的乌斯浑河不断地冲刷着流失的岁月,但永远不能冲刷掉人们对英雄的怀念。
《乌斯浑河岸》展现了八名女战士为抗战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和民族气节,不仅是对“八女投江”这一历史事件的追忆和祭奠,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体现出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期是引领青年积极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胡宝鑫,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现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