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教育部官微以《面对疫情,高校这样打好“稳就业”攻坚战 》为题,宣传推广了郑州商学院就业工作。作为一所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如何能够受到教育部的点赞?如何能在常态化疫情影响背景下,让每一名毕业生找到好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下面,让我们一起揭秘郑州商学院做好疫情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密码。
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郑州商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教育厅工作要求,认真谋划,全面落实,化“危”为“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的影响,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在“实”字上下功夫
(一)加强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构建了“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研判形势,制定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明确阶段工作重点和任务,同时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学院考核重要指标,明确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为院级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实施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
(二)理清思路,做实顶层设计。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内涵建设,不断优化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把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能创业”作为就业工作梯次追求,倾力打造高质量就业工程。一是以学生就业、创业、升学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强化实习实训,与省内外256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拨付专项经费,配足指导教师,保障毕业生实习实训顺利开展。三是完善就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就业工作业绩与个人评优、职级晋升、职称评比挂钩,强化就业工作人员激励机制。
(三)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坚持协同育人,在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服务保障、就业技能等方面多方联动、协同发力。一是稳步推进分层分类教学、应然课程体系建设、大英大体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二是积极践行服务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努力开展爱国教育、劳动教育、礼仪教育等“三大教育”,大力实施“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身体素养”提升工程等“两大工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坚持协同育人,全校上下密切配合,努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二、搭建“云梯”,多方联动,在“云”字上找出路
(一)全面进行“云”上指导。组织师生收看教育部“互联网+就业指导”和河南省“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就业大讲堂”91期,免费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评服务6000余人次。启动“春风送暖,就业无忧”线上就业攻坚月活动,全面聚合利用各方资源,邀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组建名咖交流团,针对毕业生不同需求,开展线上就业指导讲座57场,累计观看17000余人次。
(二)积极拓展“云”上招聘。认真落实教育部“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要求,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队赴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业走访,拓岗1200余个。参与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河南省2022届毕业生网络双选等各类活动2100余人,落实就业岗位300余人。学校高频次举办网络双选会,累计邀请1215家用人单位线上选才,提供就业岗位22159个。充分发挥校友“传帮带”作用,组织16场校友企业专场招聘,录用毕业生93人。
三、以生为本,全面发力,在“准”字上做文章
(一)深入摸排,实现精准匹配。通过毕业生和岗位的精准匹配,实现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一是及早谋划。升入毕业生班前对学生求职意向进行全面摸排和分类,建立就业意向信息库。二是岗位匹配。依托学校“智慧就业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对于符合毕业生要求的岗位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推送,切实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三是重视反馈。在校园招聘活动过程中,每天将毕业生参与和简历投递情况进行统计反馈。对于“慢就业”“缓就业”毕业生及时跟踪,强化引导,督促求职。
(二)关注重点,做细精准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求职困难、少数民族和重点疫区的学生,建立了317人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台账,组织多个部门协调联动、协同发力、包干到人,就业状况每周更新一次。对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帮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齐心协力共克就业难关,坚决不落下任何一名学生。
(三)广泛宣传,坚持精准引导。通过主题班会、张贴海报、公众号推送等形式,围绕毕业生关心的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等就业创业政策进行针对性宣传,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就业观。
就业工作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郑州商学院将持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把就业工作打造成民生工程、良心工程、品牌工程,真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责。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郑州商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