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体会乡村振兴的宏大图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触摸新时代的伟大脉搏,中原工学院队研究生“三下乡”国家级重点实践团队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主题调研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调研主题,通过田野调查、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乡村,围绕“智力支撑”和“实践脉络”,从调研咨询、内容宣传、学术报告、理论宣讲等方面,结合实践成员马理论专业特色的项目与服务,为助力区域乡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中工青年力量。
一、走访古村遗迹,寻觅移民文化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示范村——小浪底村。团队来到小浪底村村史馆进行参观,村史馆详细展示了小浪底村从选址到搬迁,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民生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团队成员了解到村里创新建设的“小浪底品牌”正日臻完善,建设完成的“小浪底科创街区”日后将升级改造形成规模化的研学基地与筹建中的“中国小浪底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实践团队沉浸式感受黄河文明的厚重,接下来将以“黄河文化”故事为根基,寻找文化符号。
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石门村。团队参观了石榴交易中心、石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石榴种植园区的观景台,石门村以“勇于担当作为”的移民精神为引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等特色种植产业,并依托“石榴文化”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以千亩石榴园的景观特色为基础,打造形成了自有石榴产业品牌商标“浪底花”,现在石门村深厚人文历史积淀、发展成为集生产—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村。
二、探究党建引领之策,寻访丝路文化足迹
孟津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明达村。走访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通过当地支书讲述得知明达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用“支部+协会”、“支部+基地”的方式抓住脱贫攻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机遇,因地制宜引进优质草莓,发展草莓生态采摘园集体经济,依托草莓实现了增收,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还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由原来荒凉破败的小山村一跃成为现在孟津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在村子走访期间,青年学子们与乡镇干部共同探讨乡村振兴“新引擎”,跟乡亲们一起讨论富起来的“新方法”,通过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立足实际、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成为了行走的“活的”思政大课。
丝路文化起源村——班沟村。实践团队就当地文化发展问题与当地村委会干部进行交流。座谈交流中,实践团队了解到班沟村富有华夏文明之源、丝路文化之根、辛亥革命之魂和红色文旅之乡的称号,班沟遗址也是裴里岗时期古文化遗址,有七千年的发展沿革。实践团队分别前往豫西辛亥革命纪念馆、杨体锐烈士墓和班沟村百草园,详细了解到班沟的未来发展:讲好班超故事、建好班家大院;扩建豫西辛亥命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促进文旅融合,打造人文班沟。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与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许明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许爷爷讲到,“班沟村将来还要建‘班家古寨’纪念馆,让古村历史助力美好乡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个地方,希望你们常来,为班沟村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三、追寻红色文化印记,感悟厚重文化底蕴
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庙护村。为近距离感受庙护村和李家岭村在红色文化研学、红色教育、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和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实践团队步入恢复重建的小浪底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器物展示馆、文化广场等,通过聆听现场讲解,观看实物、模型、历史图文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孟津的发展。在解说员的讲述下,大家共同上了一堂接受红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大思政课,并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
特色民俗文化村——李家岭村。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孟津县小浪底镇东北的李家岭村党群服务中心,从村支部书记的讲述中实践团队得知,李家岭村人文荟萃,著名者有清末神仙兽医李春松,其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百余年来在孟津周边二十多个市县传为佳话,更是李家岭村民的道德楷模和光辉榜样,李家岭村的高跷竹马演艺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岭村李氏宗祠、清代石筑三层戏楼至今保存完好,是李家岭村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溯文化之源流、述与时俱进之路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实践团队从“第二个结合”角度与当地干部深入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四、聚焦生态文旅融合,共谋乡村振兴发展
孟津最美乡村——寺院坡村。通过村支书的介绍,实践团队了解到小浪底带给村民的全方位改变,在当地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沟域经济”成为村庄的新发展思路,村里以省级森林康养小镇为载体,以小浪底景区为起点,建立寺院坡农家乐一条街;随后,团队一行前往了美丽的休闲度假胜地——承大旅游山庄。寺院坡村正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产业,真正意义上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实现了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团队以黄河流域景观为课堂,以立足理论,观察现实为基础,在这片绿色沃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上梭椤沟村。团队一行沿着蜿蜒崎岖的道路抵达上梭椤沟村,参观了村里的上梭椤非遗研习社、梭椤沟美术写生基地、户外拓展基地等特色之处,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孟津区委为其谋划的“1131”发展战略指引下,上梭椤沟村积极探索全域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道路,努力以全域旅游促进全域脱贫,形成了一个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的上梭椤沟,由小村庄变成了“旅游地”,依托优美风光和古村落资源,村子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五、探寻黄河文化记忆,感悟黄河发展足迹
为深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和孟津沿黄生态廊道近距离感受黄河文化、黄河治理和黄河生态保护的重大变化,切实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化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行动。实践团队一行人前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研,真实感受黄河流域的生态变化。此时距离泄洪已过一月有余,但是沿着河岸走,仍能从岸边路上斑驳厚积的沙泥土块窥探到泄洪时的磅礴壮观之景,上至台阶最高处,可以看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发出的伟大号召“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两行朱笔大字,镌刻于百米高的坝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慨叹之感。4
走过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后,实践团队一行驱车参观了孟津沿黄生态廊道小浪底镇段。顺着沿黄公路前往了位于河南省孟津区小浪底镇境内的“北方的千岛湖”黄鹿山,在参观黄鹿山的过程中根据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的黄鹿山山连山,峰连峰,沟深山高缺水源,交通不便,乡人靠天吃饭。而今的黄鹿山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扶持下,昔日的荒山已披上绿色的盛装,树木茂密,层林尽染,旧貌换新颜,期间,实践团队开启现场直播,让同学们通过网络观赏新农村景色美貌。沿着大坝旁旅游通道一直向下,实践团成员边走边捡拾游客游玩时留下的垃圾,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体会劳动之乐,感悟劳动之美。
六、生动的小浪底“现场思政课”
乡村整体调研结束后,实践团队前往小浪底镇小浪底村办公室召开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会。孟津区小浪底镇相关负责人、调研各村庄的村委负责人和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参加本次总结交流会,会上,实践团队队长王昱然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和团队调研各村的实际情况,以《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加快推进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为题作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在交谈环节,各村负责人对实践团队提出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洛阳市市委组织部退休干部许明对此次社会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同学们的敬业、执着、付出感到由衷的钦佩。
躬行践履始玉成,行而不辍终致远。无论是奔走在乡村大道,还是深入乡间田头,实践考察团用脚步、用眼睛、用心灵,通过“学思践悟”真切地看到了党建引领下“整洁、秀美、惬意、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直观地感受到了小浪底镇9个村的新生态、新环境、新风貌,深刻地认识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坚定了团队成员推进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文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本次社会实践是一次“扬校志、下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体现,实践团队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内容为契机,将所学所思所得转化为思政宣讲内容,向广大中工学子发出“青年之音”,将调研见闻转化为论文成果,充分扛起新时代的青年担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