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蜿蜒出一条大河,她百转千回,或平静如镜、或气势磅礴,千百年来高唱着雄浑的咏叹调,孕育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她、赞美她,流传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美诗句。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一千五百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多次,这些决口和改道,冲毁了沿河人民的家园,淹没了难以计数的生命和财产。1929年,因苦于千百年来黄河危害,时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的张钫受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委派,决定设学校以负起“治黄河,兴水利,除水患,安定民生,建设国家”的使命,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时名: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在开封诞生,开启了水利人才培养之路。
1929年3月3日,是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的开学日,首期招生200人,编为江、淮、河、汉4个班。此后的14年,虽学校发展受“水旱蝗汤”灾害及日军侵华影响,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发展缓慢。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后,学校学生率先通电全国声援,要求保障爱国学生权益,制裁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在成立的开封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学校为组织部学校,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开封市师生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举行的集会、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和请愿活动,用行动践行着爱国情怀。
1942年5月19日,在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第564次会议上,根据“国防最高委员会交办,九中全会关于设立水利工程大学,培养水利人才,大举兴办水利建设事业”的议案,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考察,“现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单独设置水利工程科者,仅有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一校,河南省政府迭经电请改为国立”。至此,学校更名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西北工学院水利系主任、留美博士刘德润被任命为校长。当时正处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不得不流亡办学,辗转迁徙至河南省镇平县、内乡县,陕西省宝鸡市,直至1945年12月,迁回开封旧址。刘德润校长带领师生流亡过程中依然注重延揽人才,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扩大招生,加强管理,严谨教学,回到开封时,虽办学条件极差,但学校仍得到迅速发展。
1946年,由于国民政府派系斗争,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学校办学经费拨付等事宜多方推诿不予解决,并下令让学校并入河南大学。学校成立护校委员会、赴南京请愿,终于事无补,部分师生到河南大学报到,坚持护校的师生仍在原址上课。1948年,开封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强令学校南迁,刘德润校长说:“我们不去台湾,台湾没有黄河!”正是由于爱国师生的坚持,学校仍坚守开封继续办学。据不完全统计,1929至1948年间,作为民国时期河南省三所高等学校之一和全国唯一的水利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共招收专科14个班,招生611人;高职9个班,招生345人。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新中国水利水电战线上的专业技术骨干,其中不少人成为知名专家教授。
1950年,为给人民治黄事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组织重建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并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1952年,王化云校长陪同毛主席视察黄河,毛主席嘱咐: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年-1955年,毛主席又三次接见王化云校长,听取关于治理黄河情况的汇报。
1950-1998年,学校隶属关系几经变化,校名也多次更易,始终围绕“黄河”“水利”办学,培养专门人才。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3月,学校由水利部划归河南省实行省部共建。
92年办学历程,15次易名,虽经战乱、校址迁徙,学校始终不忘水利人才培养初衷、坚守水利职业教育事业,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与九曲黄河涛声共鸣,用行动诠释“继往开来,自强不息”学校精神,传承“治水安民,担当育人”办学初心,践行“大业一肩担”的责任使命,形成了“黄河为魂、水利为根、工程为基、育人为本”的办学特色。学校以黄河保护与治理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毕业生,扎根治黄一线,献身治黄事业,为人民治黄事业和黄河70余载岁岁安澜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黄河流域水利人才的“黄埔军校”和“黄河技干摇篮”。校友中涌现出了杨怀伸、吴祖太等革命烈士;扎根基层一线、用青春坚守水利事业的优秀校友谢会贵、王定学、田双印等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主动请缨、凭借过硬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分别参加两次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珠峰测量的张卫东、马强、李艺、王家峰等。学校致力于学生成才培养,校友用行动践行、传承着学校精神,与母校一道打造水院品牌。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步入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方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学校正围绕“一支点一中心一高地”的双高计划建设目标,以“只争朝夕”精神担当作为,奋力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
(来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