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表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面对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更需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日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理事长、执行校长赵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针对当前职场‘00后’新生力量而言,自主择业意识更强、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应当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有效衔接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全过程,多维度拓展需求、匹配岗位,搭好岗位供需‘连心桥’,让更多优质岗位到达每一个毕业生。”
落实“一把手”工程 确保毕业生人人有岗位
近几年,各类政策和措施在助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合度、适应性已经大幅提升,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偏差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学生身上得到了积极转变和有效改善。在赵帅看来,“高质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长效落实‘一把手’工程,真正精准匹配岗位、真正做到信息垂直。”
2022年,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部署要求,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紧责任、落细任务,有效形成了学校整体规划、职能部门配合,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校长、书记作为毕业生就业第一责任人,统筹制定激励政策、分段部署全程监督、着重强化就业考核;校领导各分管负责一个学院,直接分管领导作为互锁责任人,靠前指挥推进实施;二级学院院长、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聚焦目标定举措;毕业班辅导员和就业专员负责细化就业举措、创新落实工作。赵帅介绍,推进就业“一把手”工程以来,学校各级管理干部走访调研用人单位400余家,开发就业岗位28600多个,毕业生人均至少有3个岗位可供选择,保障了人人有岗位、个个能就业。
开辟渠道“备岗位” 精准匹配稳岗位破困局
“这几年企业 ‘招不到合适的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问题突出,这让企业和毕业生很是犯‘难’”
“当下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行业前景、专业对口等方面期望值依然很高,不愿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导致供需两端匹配度不高。”
……
针对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破局的关键便是精准匹配。
据了解,该校统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单位、优秀校友等多方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地域,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目前已与中国建筑、中国石油、华为、京东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毕业生获得了更多实习、就业机会。同时,创新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00个城市1万多家用人单位的大数据库,依托数字赋能启动一站式精准服务,促进就业援助、专场招聘等精准匹配,去年推送岗位信息35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30000多个。
“打通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到就业转化、岗位对接最后一公里,帮助更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尤其需要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积极探索就业实践中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赵帅表示,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形成了“就业牵引教学改革、课内课外双轴联动、实习就业一体推进、就业跟踪服务全程”四位一体的格局,特别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从动态掌握企业需求调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找差距、规划职业方向牵引择业观、跟踪服务就业环节解难题等四个方面更好推动实现了毕业生早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一对一”兜底帮扶 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无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业”成为高频词,出现多达20余次。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其中,要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
在郑州城市职业学院,除了开拓岗位、精准匹配外,兜底帮扶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有力保障。该校针对困难学生、低保家庭以及双孤、残疾、退役大学生士兵毕业生等特殊群体,采取“助优助困,精准帮扶”举措,建立工作台账、动态跟踪管理,掌握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困难诉求、求职意愿和就业方向,并执行“主管校长-院长书记-系主任-辅导员”四级联动机制,实施“一人一策”就业帮扶,2022年为毕业生申请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31万元,169名困难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充分就业。
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仍需得到更多的关注。赵帅建议,政府层面应统筹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精准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就业援助制度,聚焦产业需求强化人力资源供给,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产业拉动就业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全方位支持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环境,凝聚各领域稳就业、促就业的强大合力。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通讯员:石本立 张玉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