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专访-聚焦双一流系列访谈-学术桥

聚焦“双一流”
扎根中国,世界一流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自2016年起,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开始着手针对“双一流”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措施。

为更好宣传报道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情况,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科学》杂志推出“科学引才聚焦系列——聚焦双一流”系列访谈,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

在本期节目里,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先生与胡海岩院士针对高校“双一流”建设话题及北京理工大学在“双一流”建设和引进人才方面的举措进行讨论。

嘉宾介绍

胡海岩,力学家,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校长。2007年起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校长。

主要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纳尺度系统波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飞行器研制中的若干振动分析和控制问题。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查看更多相关视频

精彩语录

  • 我认为“双一流”和“985”、“211”假如说有不同之处的话,首先就是它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了。因为当年的“985”“211”只是比较笼统的讲要如何提升水平。但是现在要进入“双一流”建设的话,都是有具体的时间表,什么时候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再像当年一样是一句口号了。
  • 要用三把尺子来度量“双一流”。一把尺子是叫高等教育的规律,一把尺子是人民的满意,还有一把尺子就是说大学作为一个师生的共同体,它追求的是学术。那么这里面,人民满意实际是社会效益。实际上就是扎根中国的体现,扎根中国不是说这所学校办在中国,它对中国的意义和贡献、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要起到推动,甚至是引领的作用。
  • 如果从长远考虑的话,我认为一流大学它自己就应该培养出很多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着急去抢人才,它可以用它的一流人才跟别的大学去交换人才。因为我自己也感受到,你自己培养的人才如果不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历练一下的话,他的视野是不够宽的,但是短期的话,现在毕竟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所以大家就千方百计要从世界名校来引进人才,这是现实的考虑。
  • 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我们某些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朝着那个方向可以走得更加快一些。比如像“理工并重,交叉融合”。这十年来,我们认为我们进步的步伐是比较快的。因为我们自己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国防科技为特色的学校,他如果要走向一流,必须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有强大的理科,要有很好的数学、物理、化学生命来做支撑。这样的话,才有原创性的一些想法,才能有原创性的技术。
  • 我认为,北京理工大学始终是和我们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是把国家的需求作为它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使命。这种责任感我想可能与同样这样办学、历史长短差不多的学校相比,它的这种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可能要更强一些。

对话“双一流”

北京理工大学始终与我们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陈志文我记得2007年,胡老师当了院士,也是2007年胡老师到北京理工大学做校长,这一晃快十年了。你自己对北京理工大学的理解、定位或者它的发展是怎样考虑的?北京理工大学对我们国家的贡献是怎样的?

胡海岩在我的观念中,大学的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十年它往往只能走一步,如果现在让我回过来说,我只能说是我和北理工共同在这十年中向前走了一大步。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我认为,北理工始终是和我们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是把国家的需求作为它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使命。这种责任感我想可能与同样这样办学、历史长短差不多的学校相比,它的这种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可能要更强一些。详细

一所具有鲜明国防科技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陈志文如果让你描绘一下,北京理工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你又会用什么样的词去表达?

胡海岩我们通常说一所具有鲜明国防科技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这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表述。也就是首先突出它是具有国防科技使命这样一个特点。同时又要强调它的研究性。也就是说它培养高端人才,为国家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当然,面对不同的听众或者社会的媒体,我可能又会去强调它的某些不同的方面。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当时定位北京理工大学是研究以火箭、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武器,也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为当年的“两弹一星”的研制培养了数位人才。同样也为新中国的军用电子工业的诞生及成长壮大,培养了很多人才。对专业人士来讲的话,我要给他介绍名片,或者亮名片的话,我可能会亮出北京理工大学的雷达专业和坦克专业。坦克专业,这是我们国家唯一设立坦克设计制造这样完整体系的学校,只有一家。详细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 理工并重 交叉融合

陈志文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你觉得这些年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了什么样的比较突出的成就,你认为可以拿出来说的都有什么?

胡海岩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理工大学从一所传统的军工院校,实现了五个转变。那么今天回过头来又有十年过去了,我认为我们依然在那五个转变之中,这五个转变里面比较容易说的就是从原来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我们实际现在依然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

再比如就是我们过去是一所完全以工科为主的学校。现在是理工并重,相互融合,同时又有工理管文协调发展。那么我觉得我们整个的发展方向,是和我们老前辈当年奋斗的方向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我们某些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比如像“理工并重,交叉融合”。详细

“211”“985”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陈志文北理工应该属于“211”“985”的受惠者,既是“211”又是“985”,您怎么看“211”“985”的功过呢?

胡海岩我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作出决定,重点来建设一批高校,这个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回想“985”,尤其是“211”实施之前,中国的高校当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之悲惨的。要是在20年前,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面,如果再不实施像“211”这样的工程,去重点支持一批学校,然后引起社会的关注,然后吸引更多的资金来加强高等教育建设,那中国高等教育没有今天。所以,我绝对是一个支持者,当然由于它只建设了很少的一部分学科和一部分学校,大部分学校没有受益,所以我想可能反对的声音很强。详细

三把尺子来度量“双一流”

陈志文“双一流”现在正式推出来了,您又怎么评价新时期的这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工程呢?现在讲“双一流”的时候,大家纷纷动手干的一件事就是抢人才,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胡海岩我认为“双一流”和“985”、“211”假如说有不同之处的话,首先就是它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了。不再像当年一样是一句口号了。对我们来讲,我想可能最常用的那句话还是叫做“扎根中国,世界一流”。如果没有扎根中国,那么世界一流没有任何意义。不久前,我也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我的观点,要用三把尺子来度量“双一流”。一把尺子是叫高等教育的规律,一把尺子是人民的满意,还有一把尺子就是说大学作为一个师生的共同体,它追求的是学术。

如果从长远考虑的话,我认为一流大学它自己就应该培养出很多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着急去抢,它可以用它的一流人才跟别的大学去交换人才。但是短期的话,现在毕竟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所以大家就千方百计要从世界名校来引进人才,不管是华裔的还是外籍的,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想要,就想要快速有一个提升,这是现实的考虑。详细

北理工最终是“事业留人”

陈志文如果吸引优秀的人才给北理工,你觉得北理工有什么样的吸引力,或者长处?

胡海岩我们面临的工作的难度特别大。我们生活成本居于很高的一个城市。北京又有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这样我们就要去讲我们自己跟人家有些什么不同,我们会跟他讲我们学校的信息学科很强大,最好的世界排名能排到世界前五六十位,他的研究水平很多是跟国际接轨的。第二个我们会谈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营造了一个理工融合的氛围,人才来了之后,可以跟数学的老师们一起来培养学生等等。第三个就是我们做国防的,我们有很充裕的研究经费。你可以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真正能不能打动人还是在于这个年轻人他究竟想做什么。我感觉最终可能还是事业留人。就是他觉得到这里来,能成就一番事业。详细

三把尺子来度量“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