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内容分类】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分类细目】再就业管理

【时 效 性】有效

【颁布单位】国务院

【颁布日期】2005.11.04

【实施日期】2005.11.04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发 文 号】国发 [2005] 36 号

【主 题 词】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
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
〔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
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
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
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国
有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
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今后几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同时,也要继续做好高校毕
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和被征地农民等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
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
置,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重点解
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就业工作,有步骤地统筹城乡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
的长效机制。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重点做
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
作,巩固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积极推
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改
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加快就业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
工作的联动机制。
(三)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⒈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把深化
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
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
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及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积极采取
相应对策。
⒉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
行国家关于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在推动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广
开就业门路。
⒊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容量。对就业容量大
且有市场需求的行业,制定相应的鼓励增加就业的扶持政策。
⒋推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按市场需
求发展接续产业,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
5.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加快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
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6.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有序流动。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
的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以下简称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相应的政策
扶持: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
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
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
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筹解决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经营场地
问题。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
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
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
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具体项目由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结合实际确定,并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人民银行备案。
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中
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25%)。
2.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
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
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
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同时,对上述企业中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
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
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
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
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
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
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3.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
的截止时间由各地确定,最晚至2007年底)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
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五)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对象(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厂办大
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就业确有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可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⒈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
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
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
“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超过3年的社
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
政策执行。
2.各地可根据实际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
由当地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
(六)各地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做好辖区内中央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
业工作。将这些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对中央管
理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要及时核发《再就业优惠证》,落实再就业政策,所需资金由地方财
政统筹解决。
(七)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
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的,要
依法严肃处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
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
回《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优惠证》在核发证件的本省(区、市)范围内适用,具体办法
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八)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将上述政策(不含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城镇其他
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
三、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改进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
(九)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
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城镇新成长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和复员
转业退役军人就业的有关政策,加强相关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
保障的政策措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试点工作。
(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
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
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
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
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要
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
中介机构给予补贴。
(十一)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对劳动力市
场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
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的信息联网,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为求职者
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十二)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
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
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
助。街道和乡镇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手段,加强基
础管理。继续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质量,落实工作经
费。
总结部分地区创建信用社区的经验,结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
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十三)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
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要通过资质认
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
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
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
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
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就业需求,
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充分利用电视远程培训等手段,
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在吸纳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较多的重点行业和组织劳务输
出的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培训项目。
有关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服务,由各地统筹考虑,所需资金与征地费用统筹安排。
(十四)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逐步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开发
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公共服务。为参加职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
能鉴定服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
四、开展失业调控,加强就业管理
(十五)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
行政手段,对失业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
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要及时采取专项
政策措施,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十六)继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充分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
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
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
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经有关部
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十七)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严格审核并监督落实职工安置方
案,规范企业操作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
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
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要指导企业在关闭破产准备阶段通过多
种有效形式,深入宣传政策,使职工了解政策内容和操作程序。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关闭破产
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的监督指导。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
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十八)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加强对企业裁员的指导。对于企业成规模裁减人员的,
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要事前向当
地政府报告。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
裁减人员。
(十九)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的分割。规范劳动力市
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
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
用和职业中介行为。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
察队伍,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
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
(二十)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加强失业登记统计工作,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定
期开展全国城镇劳动力调查,准确掌握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
(二十一)加快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建设。认真总结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经验,抓紧研究制
定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明确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就业
问题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二十二)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享
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办法,结合其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健全促进就业
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并妥善处理好其就业后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要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水平,拉开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距离,
分清层次,相互衔接,形成合理配套的标准体系,既要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更要
有利于调动有劳动能力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二十三)进一步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础管理。充分发挥
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加强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
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
服务。
(二十四)妥善处理并轨遗留问题。从2006年起,企业新裁减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
再就业,没有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各地要继
续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并轨人员在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
遗留问题。
(二十五)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东部地区在认真分析失业保险
基金收支、结余状况,统筹考虑地方财政就业再就业资金安排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本地实际
进行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二十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
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
围。要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改进基本养老金计发
办法,强化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
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六、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七)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继续把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
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和实现
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作为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二十八)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
调。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国务院决定将再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部
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对联席会议制度作相应调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
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
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九)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资金投入,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中央财
政继续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
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此外,各级财政还要合理安排用于劳动力市场、街道(乡
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等经费。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检查,
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
府制定政策,团结各方积极参与,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
极作用。对他们组织各类培训、开展多种形式服务和提高创业就业服务能力给予支持,形成
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三十一)各新闻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把就业再就业
政策宣传到群众、企业和基层单位。继续树立和宣传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积极
吸纳就业、基层单位切实落实政策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
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气氛。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
度,依托企业、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和单位,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
宣传,引导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社会帮助下,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
(三十二)上述有关扶持政策自2006年起开始执行,政策审批的截止时间暂定到2008
年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有关税收政策按新的税收政策执
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通知》的具体办法和实施
细则,确保本《通知》精神落到实处。在不涉及税收政策、不影响中央非税收入、不增加中
央财政补助的前提下,还可制定有利于本地扩大城乡就业的其他政策。




就业法规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