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内容分类】综合

【分类细目】其他

【时 效 性】有效

【颁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文件

【颁布日期】2006.08.17

【实施日期】2006.08.17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发 文 号】劳社部发〔2006〕32号

【主 题 词】劳动 集体协商 意见



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合同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
作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增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职工流动性较大,工会力量薄弱,职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关系矛盾相对
突出。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证明,在非公有制小企业或同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区域
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对维护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
劳动关系,营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维
护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范围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是指区域内的工会组织或行业工会组织与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
织,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
订集体合同的行为。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一般在小型企业或同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
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在行业特点明显的区
域要重点推行行业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县(区)
一级开展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三、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代表的产生方式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代表应按照规范程序产生。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区域内的工会
组织或行业工会组织选派,首席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企业一方的协商代表由区域内的企业
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或其他企业组织、行业协会选派,也可以由上级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组织区域内的企业主经民主推选或授权委托等方式产生,首席代表由企业方代表民主推选产
生。
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一般每方3-10人。双方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专
家、学者、律师等专业人员作为本方的协商代表,但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内容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要从本区域、本行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劳动报酬、劳动定额、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女职工和
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问题进行。通过协商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可以是综合性的,
也可以是专项的。在协商过程中要力求重点突出,议题集中,措施可行。签订集体合同的条
款要具体,标准要量化,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要将职工工资水平、工作时间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劳动定额、计件单价等劳动标
准作为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重点,通过集体协商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推动企
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决定机制。
五、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程序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要严格履行程序,协商过程要充分表达职工群众和企业方的
意愿和要求,协商内容要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可。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一方协商代表应以书面形式向另一方提出协商要求,另一方应以书面形式回应。
(二)双方协商代表在分别广泛征求职工和企业方的意见基础上,拟定集体协商议题。
(三)召开集体协商会议,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集体合同草案。
(四)集体合同草案要经区域职工代表大会或区域内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
议通过,并经区域内企业主签字(或盖公章)确认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五)企业方协商代表将集体合同报送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七)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生效后,由企业方代表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向全体职工公布。
企业方代表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送集体合同时,除报送《劳动部关于加强集体合同审
核管理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6〕360号)规定的材料外,还须报送企业主对集体合同的
签字确认件以及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的文件。
六、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效力和争议处理
按照规定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对辖区内签约的所有企业和职工具有约束力。
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其标准不得低于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规定。
对在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人一
方或双方可以书面向辖区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保
障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协调处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同级工会和企业代
表组织等三方面的人员,共同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
对在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按照《劳动法》和《集体合同规定》
的有关规定协调和处理。
七、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组织实施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
度,充分认识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
下,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采取
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这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研究完善区域性行业性
集体协商的有关政策,改进和加强集体合同审核备案工作,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及
时妥善处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争议和履行合同争议。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县以下区域和
行业工会的组织建设,指导区域和行业工会积极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要大力培训工会干
部和职工代表,提高他们的协商能力和水平。各级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建立健全组织,
将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培育企业方协商主体;要教育和引导企业经
营管理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重视和支持集体协商工
作,认真履行集体合同。各级三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流,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注意研究解决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将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集
体合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报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

二○○六年八月十七日



就业法规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