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于印发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的通知
【内容分类】综合
【分类细目】其他
【时 效 性】有效
【颁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件
【颁布日期】2007.01.29
【实施日期】2007.01.29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发 文 号】劳社部发[2007]1号
【主 题 词】
关于印发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现将《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
实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抓好就业再
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协调推进各项基础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
召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一、全面做好就业培训各项工作,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一)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城
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
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要将上述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逐级建立
健全目标责任制,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广泛开展创建充
分就业社区活动,落实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
员就业再就业。全面完成并轨任务,解决好并轨人员就业、劳动关系、社保关系接续等问题。
建立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以奖代补”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开展政策落实情
况的联合检查,推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成
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
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推进服务措施和政策的落实。
(三)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大力推
行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推广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加强技能实训平台特别是公共实训基
地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提高技能鉴定质量。加强职业培训教材等基础建设和
职业技能竞赛的统筹管理。组织实施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能
力促创业计划”和“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实现创业培训40万人,再就业培训400万人,
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32万人。通过东部工程探索素质就业的路子。
(四)切实加强失业调控工作。探索加强失业调控的新措施,推动建立失业预警机制。
指导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就业新起点计划”试点的
实施,积极帮助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职工权益。
二、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确保社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2007年力争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95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3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亿人,工伤保险
参保人数达到1.12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7亿人。
(六)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巩固确保发放的成果。继续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巩固成果,不发生新的拖欠,努力创造条件补发历史拖欠养老金。全
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稽核工作,提高基金征缴率,保持基金增长态势。
(七)继续做好国发〔2005〕38号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全面落实实施意见。做好养老保
险计发办法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规范个人账户基金
归集和管理流程,推动试点地区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做实比例,将既有基金支撑能力、又有试
点积极性的省份纳入试点范围。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落实好城镇个体工
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指导
推动企业年金规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养老保险精算工作,为完善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八)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
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指导试点省份在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好
本地区的试点方案,及时研究试点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九)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
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提供再就业服务。进一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政策。在有条件的中西部省份选择一些中心城市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发挥
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与就业服务工作的配合,健全完善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
动机制。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
(十)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精心组织城镇居
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管理能力建设。多渠道
落实参保资金,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做好非公有
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加强生育保险服务管理,规范生育
保险给付和经办管理程序,推行生育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办法,加
强生育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
(十一)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工伤保险工作。以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大中城市为重点,
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工作。加强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加强对各地工伤认
定工作的指导,抓好新《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加强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管理。继续做好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的试点工作。
(十二)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加强农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业务经办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开
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十三)开展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优化经办业务流程,制定经办业
务标准。完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加大联网数据整理力度,推进经办业务管理、数据采
集、信息传递、查询服务的网上办理。逐步实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研究制定社会
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行标准,普遍开展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做好9个地区社会
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管好用好试点资金,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继续推进企业退
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化管理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
极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和退休人员公寓建设试点。
三、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基金安全
(十四)组织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
保障政策及基金管理监督的法规,充分认识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生命线”,基金纪律是“高压
线”,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重视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
(十五)加大基金监督检查的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57次常务会议精神,认真整改
审计检查和内控检查发现的问题。配合审计署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全面审计工作,对各项社
保基金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及时纠正问题,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组织进行社会保险费征缴
情况专项检查。对典型的举报案件直接进行查处,加强举报案件查处情况的跟踪检查。
(十六)完善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和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和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
管。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研究制定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社会保险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落实要情报告
制度。
(十七)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工作机制。省级普遍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定期研究
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社会保险
基金监督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调整充实专业人员,从组织上保证基金监督
工作的开展。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十八)全力以赴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加强工资宏观调控。层层落实清欠任务,做
好工资历史拖欠的认定工作,督促相关企业制订清欠计划和具体解决办法。建立定期报告工
作制度,按月统计汇总各地清欠情况。推进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建立
欠薪保障制度。狠抓最低工资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加强企业工资宏观
调控和监管,完善并严格实行垄断企业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十九)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继续推动劳动合同三年
行动计划的落实,确保实现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建立劳动用工备
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宏观动态管理。继续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
作。启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计划。继续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推动和谐劳动
关系先进企业和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将创建活动与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
施、加强工资支付保障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创建
活动推向深入。
(二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各省会城
市及其它中心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率先建立实体化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加强劳动争议调
解体系建设。在企业聚集的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尽快
形成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进处理程序,改革办案
方式。
(二十一)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
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提高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劳
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创新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和执法模式,积极推广“网格化”
和“网络化”劳动保障监察。继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
法诚信制度、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及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利用12333劳动保障咨询电
话,进一步畅通咨询、投诉、举报和权利救济渠道。
(二十二)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进一步规范办信接访办
法,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
防和监控。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认真分析,做出准确判断,对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问题要有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工工作
(二十三)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继续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
服务。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提高农民工就业能
力和创业能力,全年培训800万人。
(二十四)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推广“培
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劳务品牌推荐、评选活动。加强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二十五)做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实施“平安计划”,依法将农民工纳入
工伤保险范围。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
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积极促进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按规
定参加失业保险工作。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和经办业务规程。农民工参加医
疗保险人数达到2800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人。
(二十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重点开展规范劳动力
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查处严重超时加
班和劳动条件特别恶劣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关于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
金制度的指导意见》。
(二十七)继续做好农民工办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协调各地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各地普遍在市一级建立农民
工协调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统计指标体系等基础性研究。继续做好涉及农民工的各种专题
性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社会环境。按照国务院农民工
工作联席会议2007年工作要点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六、加强基础工作,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八)加快劳动保障立法进程。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及《残疾人就业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等法律、
行政法规草案的修改工作。组织有关方面起草《企业工资条例》草案,修订《女职工劳动保
护规定》。
(二十九)加大执法监督和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实施行政执法
责任制,健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建立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机制,积极探索建
立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调查制度、和解制度、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工作责任追究制
度。积极推动普法工作,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
识。
(三十)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组织实
施。制定和落实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强化目标责任制,做好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分解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分解。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重点工
程投入等保障措施的落实。组织实施2007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加强对各地执行年度计
划情况的调研和检查,促进年度计划的落实。
(三十一)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统计工作。探索开展社区劳动保障情况的统计直报,充
分利用金保工程获取统计数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劳动力调查、农业普查、城乡统筹就业等
统计工作,研究开展农民工调查工作。
(三十二)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强化政务公开意识,全面推动政务公开办法
和制度的落实,发挥政府网站、电话咨询中心和媒体的作用,提高政务公开的快捷性和有效
性。
(三十三)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要求,
加强省市两级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完成示范城市的评估和验收。抓好全国统一应
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完成各省与所辖各地市的联网,实现部、省、市网络的三级
贯通,推进联网应用,开展异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和规范12333劳动保障电
话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三十四)继续做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出版工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突出政务
信息促进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工作网的使用效率。加大宣传工作
力度,落实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新闻发布制度,继续做好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工作。做好劳
动保障报刊和图书出版发行工作。
(三十五)加强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着重加强对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发展和
谐劳动关系、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民工问题
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极有效地发挥科研理论的重要作用,使科研课题在理论创新和指导实
践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按照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劳动保障科研项
目库。
(三十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推动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针对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
新形势、新要求和干部队伍状况,以劳动保障业务和公共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加强对省级
劳动保障部门厅局长和地市劳动保障部门新任局长的培训。
(三十七)巩固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成果,全面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按照我国总体外交
要求,围绕劳动保障工作重点,继续推动多双边高层互访,构建良好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做好“亚洲就业论坛”的承办工作,扩大我在国际劳工事务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间和
非政府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境外就业服务和管理,通过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实现境外就业
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维护境外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基础工作,逐步
建立国际劳动保障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