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导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铺开的新高考以及与之对应逐步成型的新中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高增长……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强心针”,并成为基础教育进行深入调整的重要契机。
2003年至2015年这十余年间新生儿数量持续保持在1600万左右,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2016年新生儿数量为1846万,其中二孩占比45%,总量较2015年增加近200万,增幅达到7.92%。新生儿的持续增加将是未来小学入学人口的有效补充。
2015年至2016年,小学入学人口数量连续两年增长,分别增加70.62万、23.42万。十余年间小学入学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1700万上下,让各级学校的生源长期处于谷底,呈现典型L型,伴随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小学入学人口红利预计将于2022年显现。
全国初中招生人数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受此影响,高中招生量或将在三年后迎来拐点,实现多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人,与去年持平。根据近年中小学生的存量基础来看,未来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续6年下降,较2010年下降277.08万人,降幅达31.83%。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由2009年的51.1%下降至2016年的42.49%。中职在校生总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差距已从2010年的188.84万扩大至2016年的767.64万。改变中职发展现状,需要从教育结构、教育质量、用人观念以及家长观念等多方面调整。
近年,K12领域校外培训机构迅猛增长。其中,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2017财年营收分别达到68.85亿人民币和46.84亿人民币。截至2018年2月,好未来及新东方市值分别达到184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对比2017、2016财年,好未来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460%,新东方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288%。
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22%,这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从1997年开始,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连续20年实现增长。从投资效率看,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无论在班额还是生师比,已接近或优于教育部相关标准。
教育部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6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幼儿)4.25亿人次,累计资助资金总额近700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近70%。
近十余年间,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在校生持续十年增长,小学、初中学校数量也从2013年开始缓慢回升。随着修改后的《民促法》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民办教育还将快速发展。
随着各地高考改革陆续开启,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通过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等措施,破除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第一章 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情况

1.1 持续20年的生源下降告一段落

1.1.1 二孩政策效果初显 2016年新生婴儿数量增长191万

全国新生儿数量在经历长达15年的平稳期后迎来拐点,2016年全国新生儿数量为1846万,其中二孩及以上占比超过45%,同比增加近200万,增幅高达7.92%。2016年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一年,是“单独两孩”政策落地第三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二孩及以上占比大幅提升,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符合预判。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71万人,之后下降到2002年的1647万人。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2014年以来,伴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有了明显增加, 2016年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出生人口年份。
预计2017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生育水平稳中有升,出生人口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之前的测算,“十三五”期间是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特别是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集中释放的一个时期,年出生人口在1700万人至2000万人之间。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以来,我国已经历三次人口增长高峰,目前正经历第四次人口增长高峰。受到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二孩政策的影响,新生儿数量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但不可能超越以往历史高峰。

1.1.2 学前儿童入园人数小幅反弹 增长趋势不变

自2004年起全国学前儿童入园人数连续增长12年后,2016年全国学前儿童入园人数首次下降,同比减少86.76万人,入园人数为1922.09万人。不过,根据新生儿趋势、毛入园率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增长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学前儿童入园压力依然很大。
数据来源:教育部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同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
受入园人数持续增加的影响,学前儿童在园人数从2004年开始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6年学前儿童在园人数44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03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也基本保持了连续15年的增加。从2002年的11.18万所增加到2016年的23.98万所,增幅超过100%。
数据来源:教育部

1.1.3 全国小学招生人数稳中有升

受学龄人口的影响,自2004年起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一直保持在1700万人左右。2015年开始出现反弹迹象,当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增加了70.62万人,达到1729.04万人;2016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再次增加23.42万人,招生人数达到1752.47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反弹迹象更早、更加明显。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连续下降16年后,2014年开始止跌回升。当年小学在校生9451.07万人,同比增加90.52万人;2015年小学在校生9692.18万人,同比增加241.12万;2016年再次增加220.83万人,达到9913.01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此同时,小学阶段教师数量也连续3年增加。2014年至2016年分别增加了4.93万人、5.12万人、10.40万人,2016年小学阶段教师数量达到了578.91万人,创近15年来的新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相较于教师数量的增减,小学阶段生师比并未出现明显性变化,呈现止跌趋稳的态势,目前生师比基本处于17:1,已经优于教育部公布的19:1。但因为存在结构性矛盾,在一些地方教师与编制紧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数据来源:教育部
受移民搬迁进城和“撤点并校”影响,小学学校数量仍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全国共有小学17.76万所,比上年减少1.29万所。
数据来源:教育部

1.1.4 初中招生人数降中有升

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这是全国初中招生人数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全国初中招生人数在2000年达到最高峰2295.57万人后,快速下降,2004、2005年,招生人数下降规模连续两年超过百万,近年来,下降规模趋缓,2015年下降规模减至36.80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初中在校生人数也基本保持这一趋势。2003年初中在校生人数达到6690.83万人后逐年下降,下降规模基本都在200万—300万左右。近年来呈现明显的止跌趋稳态势,2014年、2015年连续2年下降规模小于百万,2016年更是小幅增长17.42万。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招生人数、在校生总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从2003年起一直保持了平稳态势。2003年为346.7万人,2016年为348.78万人,十三年间仅增长两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受在校生总量下降、教师数量趋稳的影响,从2003年起,初中阶段生师比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20.5:1下降到2016年的12.4:1,总体上已经优于教育部公布的13.5:1的标准。但同样因为结构性问题,部分地方仍存在教师编制欠缺,师资不足的问题。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着初中适龄人口的下降,初中学校数量从2001年也开始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初中学校共计5.21万所,相比2001年减少了1.34万所,降幅达到21.77%。
数据来源:教育部

1.1.5 高中招生人数趋于平稳

受高校扩招、中职分流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并未因初中招生人数的持续下降而大幅减少。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在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877.7万人后基本趋于平稳,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02.92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招生人数一样,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在2005年达到历史新高的2409.09万人后也基本趋于平稳,在校生总量基本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2016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2366.65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着招生人数、在校生总量的趋稳,高中教师数量在经历数年的高幅增长后,从2007年起增幅也开始趋稳,年增幅在2%左右。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教师173.35万人,比上年增加3.81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受在校生总量趋稳、教师数量增加的影响,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中生师比持续下降,到2016年下降至13.65:1,与教育部公布的12.5:1的标准在逐步缩小。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1.34万所,同比增加143所,这是普通高中学校数量自2007年起连续9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考虑到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学龄人口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在中职分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数据来源:教育部

1.1.6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趋稳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人,与上年持平。根据近年中小学生的存量基础来看,未来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
数据来源:根据各考试院整理

1.1.7 中职招生人数连续6年下降,下降幅度减小

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历史高峰的870.42万人之后开始急剧下降,2016年下降至593.34万人,较2010年减少277.08万人,降幅高达31.83%。
数据来源:教育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的下降幅度在减小,但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却持续加大,2016年这一差值已扩大至209.92万。
数据来源:教育部
差值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这一比例已经由2009年的51.1%下降至2016年的42.49%。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2005年至2016年普通高中与中职入学率看,普通高中入学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4年至2016年入学率基本维持在56%左右。中职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持续下降,2015年至2016年基本维持在42%。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此同时,中职在校生总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差距也在扩大,已从2010年的最小值188.84万扩大至2016年的767.64万。
数据来源:教育部
受招生人数下降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中职学校数量也在持续下降,由2008年的1.48万所减少至2016年的1.09万所,9年间降幅高达26.35%。
数据来源:教育部

1.2 教育普及程度

1.2.1 各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步增长

随着中小学入学率的稳步增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得到进一步巩固。2016年小学阶段净入学率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此同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在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3.8%,到2016年已达到87.5%,提升近一倍。2017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攻坚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我国高中毛入学率还将继续提升。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上升。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42.7%,14年间每年平均增长1.9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高于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尤其最近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出现加速增长态势,平均每年增长3%,远远高于此前10余年的1%。根据适龄人口的情况,预计在今后较短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快速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1.2.2 各阶段教育升学率快速增长

各阶段教育入学率的稳步增长,与各阶段升学率的快速提升不无关系。
数据来源:教育部
自2006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提升至100%后,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9%左右。
相对而言,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的提升则更加明显。1990年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只有40.6%、27.3%,到了2016年分别达到了93.7%、94.5%,分别提升了不止一倍、两倍。
受高校扩招影响,1999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大涨22个百分点,达到56%。此后1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基本保持60%左右。自2009年全国高考人数开始下降后,高考录取率再一次进入快速提升期,2016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了79.64%。2017年全国高考录取数据暂未公布,预计与2016年持平。

1.3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1.3.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超3万亿元 占GDP比例连续5年超4%

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14万亿元,同比增长7.36%,但增幅下降明显。不过以经费体量计算,近五年仍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财政教育投入最多的五年。2012-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2011年60年累计投入之和。
数据来源:教育部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28%,实现4%的突破;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2%,这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
数据来源:教育部

1.3.2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从1997年开始,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连续20年实现增长。2016年全国普通小学(9557.89元)、普通初中(13415.99元)、普通高中(12315.21元)、中等职业学校(12227.7元)、普通高等学校(18747.65元)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教2015年增幅分别为:8.14%、10.83%、13.81%、11.56%、3.33%。
数据来源:教育部

1.3.3 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明显

从2016年各地整体投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排在后五位的是天津、海南、西藏、青海、宁夏。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2016年各地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看,各地投入都有所增长,增长率较2015年提高最快的是山东,增长了20.82%,其次是贵州、广西、浙江、福建。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6年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距仍较大,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远远高于河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像江苏、湖北、浙江、广东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也与北京、上海有着不小的差距。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各地2016年在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投入看,差距更加明显。
通过对比各地在不同学段的投入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北京、西藏、上海、天津、黑龙江排在前五位,排在后五位的是江西、湖南、广西、河北、河南。最高的北京投入25793.55元,是河南的5.1倍。
在初中阶段,排在前五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西藏、江苏,排在后五位的是河北、江西、贵州、广西、河南。最高的北京投入45516.37元,是河南的5.8倍。
在高中阶段,排在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西藏、浙江,排在后五位的是贵州、四川、广西、安徽、河南。最高的北京投入50802.57元,是河南的7.9倍。
在中职阶段,排在前五位的是北京、西藏、上海、天津、吉林,排在后五位的四川、陕西、江西、河南、贵州。最高的北京投入38661.5元,是贵州的6.0倍。

1.4 特殊教育学生群体保持增长趋势

发展特殊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社会和家长共同的责任。自1978年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特殊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40年来,已超过150万人受惠于此。2016年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9.15万人,同比增加0.82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在校生人数也基本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2016年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数量为49.17万人,同比增加4.95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也从1978年的292所,提高到2016年的2080所,增长7倍之多。
数据来源:教育部
虽然特殊教育已得到长足发展,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残疾儿童、普通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差距需进一步缩小,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教学设备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1.5 近五年学生资助人数及资助金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9126.14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692.87万人次,增幅8.22%。全国累计资助金额1688.76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128.51亿元,增幅8.24%。
通过梳理2012年至2016年资助情况,资助人数及资助金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

1.5.1 各学段资助人次及资助金额平稳增长

具体到各个学段,2016年资助情况为:学前教育,共资助幼儿619.36万人次,资助金额68.18亿元;义务教育,1.38亿在校生全部享受了免学杂费政策;1.28亿学生享受了国家免费教科书政策,财政安排资金167.4亿元;3400万学生享受了营养膳食补助;1563.83万学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助金额165.11亿元。义务教育成为资助政策最全、覆盖人数最多的学段。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1158.47万人次,资助金额167.50亿元,比上年增加28.21亿元,增幅20.26%;中等职业教育,共资助学生1502.66万人次,资助金额332.13亿元;高等教育,共资助学生4281.82万人次,资助金额955.84亿元,比上年增加107.87亿元,增幅12.72%。
通过梳理近5年各学段资助情况,资助人次及资助金额基本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从下图可看出学前教育、普通高中近5年资助人次逐年增加,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人次基本保持平稳态势,中职资助人次随学生数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高校资助人次随学生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下图可看出近5年学前教育、普通高中、高校资助金额呈持续增长态势,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金额保持平稳态势,中职资助金额因学生数量减少而缓慢下降。
数据来源:教育部

1.5.2 财政投入连续两年超千亿 是资助资金主要来源

通过梳理近5年学生资助金额的构成情况,财政投入及学校和社会投入两项都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15年开始,财政投入连续两年投入超千亿元,学校和社会投入连续两年超500亿元。
数据来源:教育部
学生资助资金中,财政投入是资助金额的主要来源。在近5年学生资助资金中财政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65%以上,尽管占比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学校和社会投入资金的持续增加。
数据来源:教育部

第二章 近10年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成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2.1 近10年民办学校发展稳步增长

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在校生4825.47万人,近十年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对比2006年,2016年民办学校数量增长83%,在校生人数增长109%。
数据来源:教育部
截至2016年底,我国民办学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数量占民办学校总量的90%以上。
数据来源:教育部

2.1.1 民办幼儿园数量超公办园 占学前教育64%

近十年民办幼儿园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15.42万所,较2006年增长了105%,在园儿童数量达到2437.66万人,较2006年增长了214%。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为缓解“入园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来源:教育部

2.1.2 民办义务教育近10年增长趋势平稳

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1万所,比上年增加325所;在校生数量1289.15万人,比上年增加72.40万人。其中民办小学数量占全国小学数量的7.4%—7.5%,民办初中占初中阶段学校数量的11.7%。
民办小学数量从2006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由0.61万所下降至0.52万所;2013年开始回升,2016年民办小学数量回到0.6万所,实现连续四年增长。民办小学在校生数量近10年平缓增长,由412.09万人增长至756.33万人,增幅达84%。
数据来源:教育部
民办初中学校数量从2006年至2012年缓慢下降,从2013年开始回升,2016年民办初中学校数量增至0.51万所;民办初中在校生人数十年间缓慢增长,由2006年394.06万人增至2016年532.82万人,增长了138.76万人,增幅达35%。
数据来源:教育部

2.1.3 民办高中规模保持稳定

截至2016年底,民办高中学校0.28万所,在校生279.08万人,整体趋势平稳,在高中序列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规模稳定。
数据来源:教育部

2.1.4 民办中职学校发展连续7年下降

民办中职学校发展情况与公办中职学校一致,民办中职学校数量从2010年开始持续七年下降,由2009年的0.32万所减少至2016年的0.21万所,8年间降幅达34%。在校生从2009年318.1万人下降至2016年184.14万人,降幅达42%。
数据来源:教育部

2.2 低龄留学热致民办国际学校快速发展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54.45万人,同比增加2.08万人,留学人数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最新发布的《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透露的数据,2016/2017学年中国依旧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地(中国已连续8年是赴美留学最大生源国),与上年同比增长6.8%,达到350755人,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32.5%,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64%。
数据来源:《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
2016/2017学年,在赴美留学的35万多中国学生中,读本科的占40.7%,读研究生的占36.6%,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人数已连续三年多于读研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美留学生就读层次从研究生向本科生转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
数据来源:《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
计划本科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在国内公办高中国际班或者民办国际学校完成高中阶段学习。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对公办高中国际部办学政策收紧,但低领留学热度仍然不减。如北京地区部分公办高中国际班录取分数线连续几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普通班分数线。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整理
如上图所示,北京地区这七所学校2017年招生分数较2013年都有提高,且都在20分以上。其中,人大附中涨幅达到56分,涨幅最高。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整理
公办高中国际部招生政策收紧、计划紧缺,让很多家长将目光转向民办国际学校,导致民办国际学校招生数量及学校数量快速增长。
通过梳理上海11所民办国际学校2017年招生计划得知,其中四所学校招生计划小幅减少,三所学校招生计划保持不变,四所学校招生计划增加。在四所招生计划增加的学校中,上海市民办和平中学、上海枫叶国际学校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300%、150%。
数据来源:上海教育考试院
通过对比近两年国际学校数量发现,2016年公办高中国际部数量较2015年略有下降,民办国际学校数量较2015年增长53%。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民办基础教育阶段近十年发展情况,学前教育阶段及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呈现多年持续增长态势。其中,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在园人数快速增长;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在校生持续十年增长,小学、初中学校数量也从2013年开始缓慢回升。民办教育的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随着修改后的《民促法》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民办教育有望继续快速发展。

第三章 中考改革开启 探索新的招生录取模式 与高考改革相对接

3.1 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发布

教育部在2016年9月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
改革目标: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改革措施: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3.1.1 北京中考改革方案 增加学生选择权

北京市教委下发《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考改革方案同时出炉,这也是国家发布中考政策调整意见以来,最早启动地方中考改革的地区。此次新中考改革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多元兴趣,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北京中考改革要点
1、分值和科目调整
2018年起中考考试科目
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 满分580分(不含加减分)
必考科目
3科
选考科目
5科中选3科,原始分由高到低按100%、80%、60%折算
体育
40分
现场考核
(30分)
+
过程考核10(分)
语文
100分
数学
100分
英语
100分
听力
+
口语
40分
历史
100分
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
地理
100分
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
思想品德
100分
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
物理
100分
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
生物(化学)
100分
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
 1、英语成绩中60分为笔试成绩,只能考一次(中考时考),40分为听力+口语,可考两次(3月、12月各一次,市统考)
 2、生物、化学合卷考试
 3、物理、生物(化学),两科中选择1科或2科
 4、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三科中选择1科或者2科
科目调整后,将出现9种科目组合
种类  学科
1  数语英+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
2  数语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3  数语英+物理+化学(生物)+历史
4  数语英+物理+历史+思想品德
5  数语英+物理+历史+地理
6  数语英+物理+地理+思想品德
7  数语英+化学(生物)+地理+思想品德
8  数语英+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9  数语英+化学(生物)+历史+思想品德
2、计分方法调整
所选3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和60分。
按照北京中考新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除了基础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进行九种科目组合,出现54种分数折算方式。正是由于选考的三个科目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中考学生间的同分不同质,即便考试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会出现差异。
考生 原始分(满分300) 原始总分 100% 80% 60% 折算总分
小明 80 80 80 240 80 64 48 192
小红 90 80 70 240 90 64 42 196
小刚 100 80 60 240 100 64 36 200
小丽 100 90 50 240 100 72 30 202
小贝 100 100 40 240 100 80 24 204
对于原始分数相同的不同考生来说,有可能出现最大12分的分差。由此看来,“偏科”有弱项科目的考生也不必再惶恐,新的考试改革方案为每个考生都提供了展示自己优势和特长的机会。
3、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调整
根据新中招政策,中考提前招生中的贯通培养项目指标会分配到区和学校,确保所有的初中校都有机会获得指标。统筹一、二、三中的指标也会分配到所有初中。
二、北京中考选课调查
新的中考方案公布后,北京地区初中学生现阶段选课情况如何呢?
从调查结果看,除了必考的数学、语文、英语、体育外,考生选择最多的组合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占全部调查样本的24%;在所有科目组合中选择物理的达到85%,也就是说在“5选3”的规则中,85%的学生都选择了物理这门课程。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初中学生选课的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高考改革政策的影响,初中阶段选择物理可以为今后高考选择物理做好准备,即选择物理可以在高考时报考更多的大学专业。

3.1.2 陕西中考改革方案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2017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发布《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一、录取计分科目调整为“4+4”模式
基础录取计分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体育
选考录取计分科目: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科;从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中选择2科
非计分考试科目的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控制标准。
二、严控加分政策
体育、艺术等方面特长和表现不再单独加分,军人子女考生的加分分值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除国家规定的照顾政策外,其他地方性加分项目原则上一律取消。
三、自主招生高中可确定1-2科计分科目
具有自主招生资质的高中学校,在统一的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基础上,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自主招生要求确定1-2科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在规定区域内招收各科成绩合格的学科特长生。
四、试点地区
宝鸡、延安、汉中
五、实施时间
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其他市(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起,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继续实行现有的招生录取办法。2018年6月底前将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积极为分批推进试点和2020年左右全面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陕西中考改革是和将实行的新高考制度改革相对接,2019年进入新高一的学生高考时将取消文理分科,必考语数外,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考三门,但要和高考报考专业相匹配。这项改革就是和这一高考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中考改革制度。

3.1.3 各地中考改革时间表

截至2018年3月,部分省市已公布中考改革启动时间及试点城市,其他地区也将陆续公布。
地区 推行时间 实施时间 主要任务
北京 2016年 2018年

1、推进考试科目和分值改革

2、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3、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海南 2017年 2020年

1、升学计分科目增加了生物和地理两科

2、探索和规范自主招生

3、减少和规范加分项目

4、调整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福建 2017年 2020年 2017年,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中考,启动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陕西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4、完善招生录取政策

5、完善考试招生管理机制

6、试点地区:宝鸡市、延安市、汉中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四川

全省

推行时间:2021年

实施时间:2024年

1、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4、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

5、强化招生管理

6、试点地区: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山西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全面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4、深化中考命题改革

5、推进中考综合改革试点 晋中市、阳泉市

6、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辽宁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进考试招生录取办法

4、试点地区:盘锦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青海

全省

推行时间:2019年

实施时间:2022年

1、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模式

4、深化中考命题改革

5、职普同步招生,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6、清理规范加分项目,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7、试点地区:西宁市

西宁市三县、海东市、海南、海西、海北三州2018年推行,2021年实施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浙江

全省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1、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4、探索多元录取机制

5、加强招生管理

6、试点地区暂未公布

河南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2、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3、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4、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5、启动考录模式综合改革试点 许昌、濮阳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安徽

全省

推行时间:2021年

实施时间:2024年

1、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4、严格规范自主招生

5、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6、试点地区:铜陵市、马鞍山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8年

实施事假:2021年

广东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3、改革招生录取模式

4、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5、试点地区:深圳市、中山市、韶关、汕头、广州、佛山、东莞、湛江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 2017或2018年

实施时间: 2020年或2021年

湖北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4、推进改革试点 宜昌市

5、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贵州

全省

推行时间:2021年

实施时间:2024年

1、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4、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5、有序推进改革试点 贵阳市、遵义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8年

实施时间:2021年

山东淄博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1、调整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及命题要求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3、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黑龙江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

2023年(6.3学制)

2024年(5.4学制)

1、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3、推进考试与录取模式改革

4、加强考试和招生管理

5、稳妥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齐齐哈尔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江苏

全省

推行时间:2021年

实施时间:2024年

1、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全面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推进招生录取改革

4、开展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地区暂未公布)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8年

实施时间:2021年

吉林

全省

推行时间:2020年

实施时间:2023年

1、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4、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

5、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6、试点地区 长春、延边、吉林、白城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8年

实施时间:2021年

新疆

全区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0年

 

1、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3、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3科考试从2019年开始实施,招生录取办法自2020年开始实施。

上海

全市

推行时间:2017年

实施时间:2021年

 

1、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3、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

4、规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政策加分

江西

全省

推行时间:2021年

实施时间:2024年

1、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深化考试招生录取改革

4、严格规范自主招生政策

5、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6、试点地区 上饶市选定2个县、新余市选定1个县,鹰潭市

试点地区

推行时间:2018年

实施时间:2021年

其他地区陆续公布!

3.2 中考各省统一命题成趋势

截止到2017年,全国有包含直辖市在内的18个地区涉及中考统一命题。具体地区如下: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西 陕西
安徽 福建 贵州 海南
宁夏 江西 云南 广东(部分地区)
吉林(部分地区) 新疆、兵团联合命题  
其中,福建2017年中考首次实施全省统一命题,广东、吉林有部分地市使用全省统一命题。随着各地高考改革的推进,做好中考与高考的衔接,中考各省统一命题成为趋势。近年来大部分省市陆续使用统一命题,整体呈现从分散到统一的趋势,更利于体现考试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对于采用省统一命题试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初中生表示不担心,12%的初中生表示对此担心,8%的初中生表示无所谓。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对家长来说,72%家长认为全省统一命题将更加公平,更能测试出孩子的水平,21%的家长认为此举会提升考试难度,7%的家长表示说不清。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3.3 中考体育测试逐步改为现场测试+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计分方式

体育中考是通过统一测试的形式对应届初中毕业生作出体质评价的统一测评模式,成绩计入中考总分,会对高中录取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对4个直辖市以及70余个主要城市中考体育分值抽样调查得出,51%的城市中考体育分值占40分至50分,27%的城市中考体育分值占20分至30分,22%的城市中考体育分值占50分以上。在所有调查的城市中,中考体育分值最低的为20分,最高的为100分。可见,体育分值是影响中考录取结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区间分值所占比例如下图: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考试形式上,在调查的近80个城市中,超过60%的地区目前仍然采用现场考核的测评方式,近40%采用(现场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计分方式,这一新的计分方式正逐步取代单一现场考核的计分方式。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开始调整中考体育测试的计分方式,使中考体育测试更加科学与公平。

第四章 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及调查

4.1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展开

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条政策实际上明显是对前些年不恰当一刀切式减负政策的回调,以解决家长实际需要与困难,不能把学生“逼进”辅导班。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意见》强调,课后服务必须坚持学生家长自愿,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需服务群体。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要强化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努力形成课后服务工作合力。要积极向本地区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
已经开展课后服务的部分地区如下:
北京 上海 重庆 江苏 江西 陕西
安徽 湖北 福建 山东 辽宁 甘肃
四川 广西 湖南 浙江 内蒙古 黑龙江
广东 海南 河北 吉林  

4.2 统编教材启用 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于2017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新启用的统编教材覆盖范围是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2018年将覆盖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即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现行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将逐步被取代。
教材编写背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材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教材基本原则: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三科统编教材都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统编的三科教材注重立德树人,让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法治精神培育。
新教材启用后,还要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计划通过三年完成三科教师全员培训。
本次国家层面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教材启用历时5年经4审过3关。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三科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启动,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团队多达140余人,先后遴选10多个省份的300多所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当面交流,听取意见,修改完善教材。并且专门组织征求了约300位知名专家的意见,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
三科教材统编工作,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制度,严把三关。“四审”即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参加审查的专家共有116人,其中教授、特级教师占90%以上。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了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有900多人次参加审查工作。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教材投入使用后,将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一线使用情况。教育部专门开辟三科教材意见反馈渠道,以便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小学教学周期,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周期内则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4.3 基础教育阶段调查

4.3.1 K12课辅营收创新高 师资是家长关注核心

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2017财年营收分别达到68.85亿人民币和46.84亿人民币,营收再创新高。好未来在2010年上市后营收快速增长,2017财年营收较2016年增长68.3%,2012至2017财年年度营收增长646%。
根据好未来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18财年前三个季度营收达到76.36亿人民币,已经超过2017财年全年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好未来财报整理
截至2018年2月,好未来及新东方市值分别达到184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对比2017、2016财年,好未来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460%,新东方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288%。
数据来源:根据好未来、新东方财报及多知网整理
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393万人次,2014—2017年度对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5万人次、43万人次、80万人次、163万人次。根据好未来最新发布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9个月的总学生人次达到483万,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的总学生人次。
数据来源:根据好未来财报整理
新东方集团2017财年总营收增长22%,其中,优能中学增长40%,泡泡英语增长55%。
新东方集团2017年财报显示,优能中学营收46.84亿人民币,占集团总营收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占比27%,2016年占比33.6%,2017年占比39.2%。如果加上泡泡英语,其K12领域营收占集团总营收比例达到55%,已经成为新东方教育集团主营业务。
数据来源:根据新东方财报整理
新东方集团2017财年总营收增长22%,其中,优能中学增长40%,泡泡英语增长55%。
课辅机构快速发展的核心是师资力量,从好未来、优能中学网站上公布的师资介绍看,好未来有3000余名教师,优能中学有近2000名教师。营收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家长为孩子报班的火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师资力量正是家长选择辅导机构最重要的标准,比例达40%。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4.3.2 家庭教育缺失是校园欺凌的主因

校园欺凌是个伴随学校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已经不再是单一或偶尔发生的情况,而演变成了教育领域所重视的课题。
是哪些原因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呢?中国教育在线对此问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缺失是造成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22%的家长认为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监管的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学校教育缺失等原因虽然占比不高,但也不能小觑。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校园欺凌虽然大多发生在校园里,但其主要原因却是在校外、在家里。治理校园欺凌,需从家庭教育入手,强化学校的法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4.3.3 缺乏沟通及盲目溺爱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4%的家长认为盲目溺爱孩子或疏于管理是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4%的家长选择了与孩子缺乏沟通,亲情缺失和家教过于严厉只占很小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我国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目前大多数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这种隔辈教育目前也存在很大争议,通过调查发现,26%的家长认为过分溺爱孩子是隔辈教育中的主要问题,21%的家长选择是祖辈坚持老观念不放,以经验代替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通过以上两个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关爱,而缺少的是惩戒。无论是家长自己教育还是老人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给予大力支持和促进。
返回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