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年,当年录取10708人。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约51.7万人,博士研究生录取约6.7万人,招生规模是35年前的近55倍。
图1-1-1 硕士爆炸式增长从1999年开始,2009年后增长幅度开始缩小
持续的招生规模扩大使得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在读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统计数据,在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几乎是15年前的10倍。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仅硕士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就会远超200万,今后几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幅度可能会趋缓。
图1-1-2 据权威数据,2011年我国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已超134万
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入学在1978年,共18人。1993年,录取博士研究生6200余人。到2012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为6.7万,是20年前的10倍以上。
图1-1-3 博士研究生人数1999年至2004年间增长迅猛,近几年录取计划相对平稳
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使在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猛增,2000年之前,我国在读博士研究生数量不足5万,截至2011年,我国在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生人数已超24.8万。
图1-1-4 截至2011年统计数据,在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是15年前的6倍以上
我国研究生规模的大幅增加基本与本科扩招同步,始于1999年。博士研究生录取规模在2005年前后得到控制,但硕士研究生的爆炸式增长趋势直到2009年才得到一定缓解,近几年招生计划增长也基本维持在每年5%左右。
b) 近20年博士研究生规模增长幅度超过本科
如果以1993年的招生规模为基准,20年后的今天,则本科招生规模为当时的7.44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3.79倍、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0.84倍。
如果从我国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开始比较,博士研究生因起点低,招生规模增长幅度远超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图1-1-5 近2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远超博士和本科
可以看出,从2004年起,由于高考生源急剧减少,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加幅度有所减小。虽然硕士研究生生源增长幅度趋缓,但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依然稳定增长,主要是受到了大力扶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影响,同时持续的考研热也给研究生规模增长带来了足够生源。
2. 影响考研最敏感的外部因素:学费和就业
a) 研究生收费制度得到完善
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需缴纳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该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给考研热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温。
其实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已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
b) 就业问题带动考研热快速升温
从1999年后,硕士研究生录取计划始终快速增长,但近年来考录比并未明显下降,基本维持在3。换句话说,虽然招生计划继续增加,但考研仍然没变得太容易,考研热带来了庞大的竞争人群,拉低了考录比。
图1-2-1 1999年的研究生最难考,2010年考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录取计划猛增
2008年金融危机后,考研变成大学毕业生躲避就业危机的有效途径,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明显增加,且之后几年连续快速增长,2013年考研人数较2008年已增长了50%。
3. 读研变身就业避风港
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大多数考生并不是很关心所报专业是否对口,只要院校不太差,他们也不排斥通过调剂读研,部分考生甚至只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将考研作为不找工作的借口。
图1-3-1 超过半数考生对专业对口不是很看重
将就业作为考研的重要考虑因素本无可厚非,但从考生们的选择看,相当大比例考生带有盲从和考虑不周的问题。
图1-3-2 就业预期已成为考研大军择校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有相当比例的“职业考研族”,就业形式对其考研选择影响不大,此类考生一般更倾向报考名校以及热门专业。
图1-3-3 考生对考研失利的态度分歧较大,但选择“工作”相关的人群比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