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面板
返回

北京联合大学

打开面板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

导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流式细胞仪

  

  1.学科概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1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在2006年12月被批准的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依托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于1997年由国家卫生部认定;“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由北京市教委/科委认定并于2005年、2009年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验收;“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于2010年成立;食品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特色,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中心,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向上辐射已具有理论储备的基础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向下辐射已具有技术储备的应用研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与生理功能、功能评价方法、毒理学、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的研究、食品资源贮藏与加工中营养与活性成分稳定性研究及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研究,致力于将研究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以获得第三代功能食品,已成为北京联合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之一。

  本学科现有正高17人,副高17人,博士28人,硕士导师22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拥有科研项目57项,到校经费1200余万元,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项、国家级其它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4项、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团队项目1项、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1项、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25项、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项目2项、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3项、横向课题11项。发表论文共计470余篇,其中以通讯单位或第一完成单位发表CSCD收录论文260余篇;SCI、EI收录论文34篇(其中IF4.0以上3篇,3.0-4.0的1篇,2.0-3.0的10篇,2.0以下的20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科研成果转化4项。社会服务收入近500万元。

  本学科拥有许多大型、先进的仪器设备,总计价值近6000余万元(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9台,其中100万元以上14台),为本学科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本方向以研究“食品中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主要特色,涉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制备、结构确定、功能评价及其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多层次建立体内外模型(分子模型、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筛选方法;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制备、结构测定和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研究方向之二: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本方向以“建立及完善体内动物模型和建立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为主要特色。利用适合功能食品特点的试验动物模型研究功能食品的功效关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第二代功能食品的动物功能评价方法。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建立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快速体外检测方法,为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向之三: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本方向以研究“食品或药食两用材料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安全”为主要特色,通过体内、体外的方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食品的吸收、代谢动力学特点、毒理学作用机理及损伤效应的量效和构效关系,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通过开展高效、快速、灵敏的评价系统开展生物活性物质的毒性筛选,为开发安全、有效的第三代功能食品、建立和完善功能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向之四: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的研究

  本方向以研究“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为特色,以多糖化学、多糖生物学为切入点,以对具有功能特性的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化学改性与表征,对食品中活性多糖成分进行提取、富集、分离纯化、结构确定、体外活性测试和体内功能评价、活性物质生产加工工艺的优化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植物及动物材料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的多糖活性物质,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天然高分子活性物质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利用淀粉、纤维素的天然材料开发研究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及包装材料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研究方向之五: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贮藏加工稳定性研究

  本方向以研究“食品资源贮藏与加工中营养与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为主要特色,以生物学、营养学和食品工程学为基础,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提高产品耐贮性和耐加工性为目的,研究食品资源营养与活性成分稳定性保持的生物化学基础、食品品质提高的贮藏加工新技术、功能成分制备工艺、功能食品加工原理与技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营养学进展,开发和研制新型保健食品。

  研究方向之六: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人类食物链(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可能危害因子中的环境因素,研究环境污染对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及运输保存等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影响,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污染物质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评价方法,开发高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新技术;同时,研究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技术,建立生态友好型食品生产环境,在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另外,评估环境污染危害因素随食物进入人体照成的毒理伤害,为功能食品防治人体环境污染伤害研究奠定基础。

  食品生物分离技术是本一级学科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详见该学科简介。

  3.学科带头人简介

  姜招峰,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要从事自由基生物学及自由基医学、神经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衰老发生机理及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研究)和生物活性物质(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与开发等。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拔尖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创新人才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17篇。申请专利4项,授权1项。

  4.硕士生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最后
学位
专业技
术职称
专业领域 当前研究方向
姜招峰 博士 教 授 神经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惠伯棣 博士 教 授 天然产物化学、食品化学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尚小雅 博士 研究员 天然产物化学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劳凤学 博士 教 授 免疫学及肿瘤免疫治疗 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孙雅煊 博士 副教授 神经生物学 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研究
黄迎春 博士 教 授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张艳贞 博士 副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龚 平 博士 教 授 功能性食品新制剂、生物活性成分检测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陈 文 博士 副教授 食品营养学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魏 涛 硕士 副教授 功能食品 微生物学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赵晓红 博士 研究员 食品功能及毒理学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张 波 博士 教 授 细胞及生化毒理学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高丽萍 博士 教 授 中药和功能食品生化作用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周考文 硕士 教 授 食品分析与检测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荣瑞芬 博士 教 授 农产品功能成分获得与利用 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贮藏加工稳定性研究
张 波 博士 教 授 细胞及生化毒理学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李祖明 博士 副教授 微生物学、功能食品 食品资源贮藏与加工中营养与活性成分稳定性研究
林 强 博士 教 授 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与制剂技术 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的研究
葛喜珍 博士 教 授 生物活性 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的研究
叶 晓 博士 教 授 生物能源,可再生可降解材料,食品灭菌 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的研究
程艳玲 硕士 副教授 功能性油脂和蛋白质的研究 天然活性高分子物质的研究
赵 卓 博士 教 授 空气污染控制与检测研究 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研究
魏 微 博士 教 授 膜材料与膜过程 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研究
万鹰昕 博士 副教授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研究
版权所有 © 北京联合大学研招办
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