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理学院始于1951年的基础课部,1984年更名为基础科学部, 1997年3月,基础科学部与原生物技术系、校计算机中心和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合并,成立理学院。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系2002年7月从理学院分离,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2005年4月从理学院分离,成立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专业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博士21人,硕士5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7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获得者10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湖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手4人。
专业与学位点设置
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应用化学(2001年开始招生)
信息与计算科学(2002年开始招生)
材料化学(2009年开始招生)
统计学(2012年开始招生)
4个硕士点:
应用化学(2004年开始招生)
生物数学(2007年开始招生)
化学工程(2011年开始招生)
环境化学工程(2013年开始招生)
学科与平台建设
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
1项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1项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7项省级课堂教学竞赛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17项校级讲课比赛、优秀教案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
47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奖(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3项);21项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指导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5项);8项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指导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7项)。
7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发表教研论文123篇。
出版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面向21世纪”等各类教材26本,1本教材评为国家优秀教材。
1 个省级示范实验室,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拥有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分析仪、气质联用仪、探针扫描仪等仪器设备3200余台件,总价值1360余万元。
科学研究
在研国家自科基金6项、省级科研课题39项、厅局级课题42项。形成了天然药物化学、农用精细化学品、生物数学、生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先进电池材料、环保材料与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等研究团队,城市污泥深度处理、作物种衣剂、控(缓)释肥等成果已产业化。
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29项;发表科研论文660篇,其中9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
学生培养
考研情况: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左右,录取重点院校研究生占考取人数比率保持在70%左右。
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5%左右。
本科生培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4人、二等奖9人,湖南省一等奖7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9人;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2人;湖南省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7人;湖南省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主持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项;湖南省三好学生标兵1人,湖南省三好学生1人,湖南省优秀学生会干部2人,湖南省优秀学生党员4人,湖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人。
硕士生培养: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项。
品牌活动:“名人堂”、“精英大讲堂”、“同一片蓝天下”、“女生节”“模拟联合国”等在校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受到了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品牌团体:“铭理”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被评为“校十佳院级社团”,其“爱心之行活动”被评为长沙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学院多次获得“五四红旗团总支”、“优秀学生分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称号。
办学思路
坚持“质量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坚持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并重,强化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努力将学院办成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五年目标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人左右
在校研究生100人左右
专任教师30%以上博士学历
教授人数20人以上
获取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