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爆的电视剧,非《长安十二时辰》莫属了。这部剧一开播便凭借着制作精良的服化道刷爆了很多人的微博和朋友圈。如今,该剧已经播出两周,豆瓣上13万人评分,给出了8.6分的高分,被称为爆款国产剧。
这部剧中大家点赞度颇高的服饰,有不少都是由上海一家名为装束复原的团队所制作,毕业于湖北理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琥璟明就是这里的设计师,在此次服装制作中负责历史考证及服装制版。
早在大学时期,一直醉心于“复原古服”的琥璟明在汉服界就已经小有名气,如今的他不仅拥有中科院专家授予的甲胄类文物修复专业资质,还是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甲胄研究会理事,曾作为服饰指导参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的拍摄,该片曾于2017年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真实还原唐朝服饰 用服饰语言演绎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刚一开播,剧中设计精美、还原度非常高的唐朝服饰就深受好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好口碑,离不开服装的制作团队。
此次为剧组提供服饰的制作团队中,成立于2007年的上海装束复原团队,是国内研究复原古代服饰的学术团体。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复原200余套先秦至清代的传统装束,兼及古代室内陈设和古代音乐舞蹈复原,已出版《中国妆束》《汉晋衣裳》两部作品集。
琥璟明表示,当时接到这项工作时,剧组对他们团队提的要求是“基于真实的艺术”。 这对团队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基于真实,就需要对历史上不同人物、不同场合的穿衣有深入了解,还需要熟练掌握古代制衣的剪裁方式、印染、图案装饰等技术层面的知识。
为了获取这些知识,琥璟明与团队需要大量阅读相关古代典籍,去观察诸如出土服饰、纺织物残片等实物资料,还有雕塑、绘画等形象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归纳总结,从而建立对古代服饰较为全面、立体的认识和印象。
“影视作品属于戏剧艺术,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是用老的料,通俗点说就是用唐朝客观存在的服饰语言去讲一个新的故事。”琥璟明说,这不是对历史的照搬,而是演绎。
历时三个月完成服装制作
手绘侍女服获片头展示
琥璟明表示,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装束复原团队为该剧组提供了一部分的服装制作及人物妆(扮)造(型)指导,既有剧中的部分主演,也有群众演员的。
在影片的片头有一位弹奏琵琶的仕女,她身上衣服的图案就是由该团队手绘而成的。“当时我们团队的美术花了几天的时间,采用矿物颜料彩绘上去的,剧组人员对这件衣服很满意,影片播出之后我们才发现用在了片头的镜头里。”琥璟明说,这次剧中的服饰整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也达到了设计的预期。因为对于影视服装设计而言,他们考虑的是一个整体的呈现,这里的好是相对于剧情而言的。一套合适的衣服是能与演员产生良性互动的,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
此次为剧组提供的服饰从设计到交付,琥璟明和团队总共用时3个月。这在他看来,还是比较高效和顺利的。“给影视作品制作服装既要考虑到场景格调的统一性,又要兼顾不同角色的个性。涉及到有武打戏的演员,还需要考虑服装材料的强度。”琥璟明表示,这与此前他们自己做古代装束复原有很大不同。
大学时期
曾复原“史上出土最大古服”
在此次服装制作过程中,琥璟明主要负责历史考证及服装制版。“服装制版是将考证与设计落地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我在大学阶段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琥璟明说。1990年出生的琥璟明是湖南醴陵人,父母经营着一家茶馆。父母从小就比较重视对他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初中时期,他就注意到了汉服,但那时还只是远远地观望;到了高中时期,他已经开始较深入地研究汉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报考了服装设计专业。
2010年,他考上湖北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大二期间,他就与学校汉服研究小组6名同学,耗时一个月复原了从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考古出土的中国最大号古代衣服——小菱形纹锦面绵袍。为了考察实物,他在大学时期就自费走访了湖北、湖南、山东等6省的20多个博物馆。
大学毕业后,琥璟明师从考古学家白荣金先生学习文物修复。2018年、2019年,他连续两年报名参加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支持开办的“中国甲胄研习班”学习。在著名考古学家白荣金先生的带领下,进行出土甲胄文物清理、修复及复原的实训。2019年年初通过专业认定,获得了由中科院专家授予的甲胄类文物修复专业资质。拥有这一资质的人,在全国都屈指可数。
此外,他曾策划展览《盛世衣冠——汉唐服饰文化艺术展》,该展览在国内多家公立博物馆巡回展出,受到业界好评。2018年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部剧的拍摄中,琥璟明就作为服饰指导参与了拍摄,这部剧最终还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目前,琥璟明还在参与由中国科学院与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甲胄制作》卷的续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