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及新文科发展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新形势与新进路是什么?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创新,才能接轨新的传媒生态和人才需求?部校共建,如何让"1+1﹥2"?……6月20日,全国首届地方院校新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光谷论坛在汉举办。
本次论坛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国秀主持开幕式、校长郑军致欢迎辞。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学界的专家、学者等50余人,齐聚一堂,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共话新闻学国家一流专业的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论坛分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线上部分,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昆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教授点评。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陈昌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彭祝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杨琳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教授等8位教授围绕"新时代、新文科、新传播"主题,分别就双一流建设及新文科发展背景下新闻学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一流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战略与策略、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共建"模式创新、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与区域化服务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提出人才培养的"一强化五改革",即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改革高校教学团队的发展模式、改革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提出,加强地方一流专业建设一是专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创新区域发展,充分发掘地方资源,实现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强特色办学,突出特色优势;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要以技术为引领,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胡百精教授认为,"在融合创新的大时代,一个学科的开放性越强,越是被其他学科需要,越能成就其自身的主体性和核心价值"。他提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应在强基固本,重构知识体系的同时,推进跨学科整体共建、跨学科课程群共建、跨学科培养方式共建,在学科对话、价值共创中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观念与模式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开展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创新案例教学。"如何实现知行合一?"她提出,要重构实践教学的生态,聚合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新闻传播技能水平,更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向"知识+技能+价值引导"的转变。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彭祝斌教授认为,一流专业建设要遵循统一性、梯度化和标杆化三个标准。应该地方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推进分类分层建设。
"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要坚持坚守与创新",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认为,在社会变革激荡、媒介生态环境变动的时候,我们一方面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关注业界的发展走向,探求"来自新媒体传播与社交网络的全球传播灵感",另一方面必须将目光投向我们的主业--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探求在目前生态中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策略。
论坛第二部分为现场报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陈瑛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教授主要介绍了湖北省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经验以及一些困惑,特别是介绍了部校共建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学科发展、实习平台、社会服务、课题申报、资金支持、组织架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实施方案与先进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明新教授提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性、复合型、有潜力的师资团队。他认为,地方新闻院校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注重保持适度的师资规模,形成良好的生态结构,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积极开展课程、教研与项目、实践团队建设,注重教师能力持续提升,面向本地充分借助和整合专家学者资源。 (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通讯员 程丽鹃 吴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