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它从远古走来,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2021-03-09 15:39:00
作者:
逸夫博物馆的恐龙展区   张凡  摄
  恐龙,一个充满神秘的物种,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8亿年,但在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它们的灭绝原因众说不一,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疑团。
  恐龙虽然已经灭绝,但是它们却留下了遗骸(遗体、蛋)、遗迹(皮肤、足印、粪便)的化石。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就有一块距今1.17亿年的恐龙足迹化石,它采自甘肃兰州--民和盆地,由逸夫博物馆张凡、地球科学学院蔡雄飞采集。人们通过研究逸夫博物馆的恐龙足迹、恐龙蛋等化石,正在逐步揭开蒙在恐龙身上的神秘面纱。
  一行行足印,再现远古生活精彩一瞬
  兰州--民和盆地是祁连山东端的一个山间盆地,一亿多年前,这里江河纵横,湖泊沼泽棋布,丘陵山地一片葱笼,长满了柳杉、落叶杉、银杏等参天大树,繁茂的蕨类、苏铁、松柏类植物覆盖了地面,空中偶然有翼龙飞过……
  这时,有一队恐龙沿着湖泊,在岸边的沙滩上走来走去。它们身躯庞大,行动缓慢,每走一步都在松软的沙滩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
  这群不速之客在岸边尽情觅食嬉戏,当它们离开时已经狼籍一片,而最明显的是留下一行行足印。
  阳光强烈地照耀着大地,干燥季节来临了。湖水在退缩,浅滩进一步干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到了下一个温暖的潮湿季节,河湖泛滥,水位上涨,迅速淹没了这片浅滩,湖水带来的泥沙将这些恐龙的足印掩埋起来。
  经过亿万年漫长复杂的地质演化,恐龙早已杳渺不见,作为自然史的过客,只有一行行的足印还深深留在岩石上……
  今天,当我们站在逸夫博物馆这块恐龙足印面前时,瞬间便有了一种穿越时空、宇宙沧桑辽阔的感觉。
  古老生命之谜,深嵌在地层的肌肤中
  为开发大西北,1996年9月,地矿部地调局下达了红古城幅、新寺乡幅地质填图任务。1997年5月,以地球科学学院李长安副教授为首,蔡雄飞、顾延生、部分中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甘肃区调队首批进入甘肃,承测红古城幅和新寺乡幅地质填图。李长安副教授等人的这次填图任务历时3年,每一年取得的成果均得到地调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8年,蔡雄飞等人在甘肃--民和盆地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首次在兰州市郊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足印化石。在白垩世地层发现恐龙足印属于首次,在整个西北地区也是首次,正是这一重大发现促成了甘肃省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蔡雄飞长期从事地层学、沉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8年8月的一天,他带领一个学生在民和测剖面。测到黄昏时,蔡雄飞猛地发现前面的早白垩世花庄组中部的灰色厚层具板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岩层面上,布满了生物爬痕。凭着长期从事古生物研究的直觉,他肯定这是一个重要的生物遗迹。于是,他赶紧拿出相机照相,并招呼学生和他一起进行描述和测量。干完这一切,天完全黑了下来。当他俩拖着疲倦身体回到基地,虽然又饿又累,但心里却异常充实和兴奋。
  回到学校抓紧整理后,蔡雄飞找到从事古脊椎研究的周修高、宋长起,向他们请教。经鉴定,一致确认为恐龙足印。得到专家肯定后,蔡雄飞就围绕恐龙足印生态、环境与构造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久后写出多篇关于恐龙足印描述及与环境、构造关系的论文并公开发表。1999年在《地球科学》发表《兰州-民和盆地首次发现恐龙足印化石》。随后,他又在《中国区域地质》等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恐龙足印化石的论文。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门报道了中国地质大学这一重要发现。
  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填补了甘肃省白垩纪主要爬行动物类化石的空白,为恐龙群落、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依据,并为进一步寻找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线索。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还表明,早在1亿多年前,兰州--民和盆地处于气候相对潮湿、水草相对丰富的陆相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对进一步研究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甘肃省地勘局在永靖县境内的盐锅峡一带发现了一大批恐龙足印化石,该化石群的发现,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物群发现" 和"世界恐龙研究的大地震"。
  2001年12月4日,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立"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2月28日,由国土资源部授匾,列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现在的地质公园正是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甘肃区调队建立的早白垩世中部盐锅峡组剖面之上。
  采集恐龙足印,成为高校博物馆亮丽风景
  得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甘肃区调队在兰州发现恐龙足印化石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负责人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采集标本的机会。2001年8月27日,博物馆张凡和地球科学学院蔡雄飞动身前往兰州市郊的花庄镇采集恐龙足印化石。
  花庄镇恐龙足印化石的采集点在一个自然形成的河谷里,距张凡、蔡雄飞居住的村庄约有9公里。正值雨季,河谷里流水不断,河床十分泥泞。车辆仅能行驶至河谷口,里面约有5公里的路程只能依靠徒步。
  2001年8月28日,张凡两人徒步来到恐龙足印化石采集点,只见一片细砂岩上,共分布有9个恐龙足印化石。足印呈三趾状,轮廓线清晰、保存完好,足印相距1.2-1.55米。中趾最长,全长为24.5cm,最宽外为5.8cm。右趾趾长23.8cm,最宽外5cm。左侧趾略短,为19.5cm,最宽处5cm,左侧趾与中趾分开度较宽,约30°左右,右侧趾与中趾分开度较小,约22°。足跟呈浑圆状,大小为15cm×10cm。趾端为尖形,可能属食肉类。足尖深陷,足跟印痕较浅,为行进中所留下的足印。在这些足印的左前方,有一形状与之相似、大小仅有三分之一的足印,其运动方向则与之相反。两种足印的运动方向呈相迎状态。上面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其它古生物遗迹。
  据张凡介绍,尽管现场有9个恐龙足印化石,但大都不是很理想。有的岩石块度大、坚硬异常,采取成本过高,只能被迫放弃。仅有3个足印化石在一块岩石上,且最完整、最清晰,岩石长130cm、宽105cm,岩层约有22厘米厚,上面有明显的裂隙。经反复考察,张凡、蔡雄飞两人决定把这块化石作为采集目标。
  为便于采集、搬运和运输,8月29日以后的3天时间里,张凡、蔡雄飞请当地农民帮忙,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利用裂隙将足印化石分成4块,将标本的厚度尽可能控制在20厘米左右,采取人拉肩扛等方法,将标本运至兰州,并平安发往武汉。
  据了解,拥有恐龙足印化石的中国高校博物馆寥寥无几。建馆以来,逸夫博物馆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动员各方力量,通过野外采集、师生、海内外校友捐献等方式,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
  恐龙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录像机为动物活动录下的"特写镜头",是自然历史的脚印。探寻亿万年前的恐龙演化之谜,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地球生命的奥秘,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更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  徐燕  张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18-05-18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