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作家、批评家齐聚黄冈 共话革命题材文学创作新突破
2021-09-24 10:55:00
作者:
  近日,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代表和第二届签约评论家汇聚黄冈,瞻仰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探讨新世纪革命题材文学创作新突破。
  “闻一多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17日上午,作家代表、青年评论家在省作协带领下来到浠水闻一多纪念馆。
  在闻一多铜像前,大家静静地聆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解,都为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铮铮铁骨所倾倒。
  “来浠水是第二次,参观闻一多纪念馆是第一次。”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朴婕告诉笔者说,“闻一多先生是有风骨的。”
  纪念馆序厅迎面是高4米、长14米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红烛烈烈,燃烧碧空。“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的爱国之心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湖北文学通史》(现代卷)中闻一多版块是我执笔的,纸上已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拳拳的爱国之情,如今到现场,更是震撼。”湖北二师文学院副院长李汉桥说。
  “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分为“风华少年、佼佼学子”“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民英烈、永垂不朽”等六个专题,全面呈现了其辉煌的一生。作为黄冈媳妇的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谢铮不无遗憾,“以前听说这里展览了闻一多的拐杖,镌刻有外文,今日幸见,可以说是先生学贯中西的一个见证。”
  走出纪念馆,作家、青年批评家们达成一个共识,闻一多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涵养培根铸魂的精神营养”
  17日下午,作家和青年批评家来到地处黄州的陈潭秋故居。
  陈潭秋烈士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出生于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1939年5月,陈潭秋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17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抓捕,敌人以酷刑逼迫其“脱党”。陈潭秋坚贞不屈,于1943年9月27日被秘密杀害。
  大家跟随着讲解员,仔细地聆听陈潭秋革命故事,无不为其毕生追求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国之大者”所折服。
  “三哥、六哥,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诸兄的情况我间接又间接的知道一点,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听得也不怎样哀伤,反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许多苦难呵!”作家柳长青用地道的黄冈方言深情地朗诵着陈潭秋的家书。
  听者无不动容,朴实中见伟大。
  “我突然发现一种伟大的文学,其实不需要弯绕。”著名作家、《长江论丛》主编刘诗伟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是培根铸魂。我们把省里年轻的批评家带来瞻仰先烈遗迹,目的就是通过真实、鲜活的革命案例涵养培根铸魂的精神营养。”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介绍此行目的。
  “求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已有之新和未有之新”
  18日上午,作家代表和青年批评家在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举行了第十四届青年批评家学术沙龙,黄冈市作协负责人、文学院负责人参会,共同探讨“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新突破”。
  历史观的新突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者需要有新的历史观,这是与会者的共识。朴婕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突破之“新”首在于历史观的变化,有一个从歌颂革命,到去革命化,进入到全面审视革命历史的时代。
  作家何存中从自身创作经历出发,坚定作家历史观不在于破,而在于立,即建立新生活,建立新秩序。
  湖北省文联文学院院长蔡家园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动力系统、经济与上层建筑等多个方面阐释历史观之于作家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杨晓帆认为,作家不能止步于对革命复杂性的追求,更要在矛盾纠葛的纷繁线索中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住20世纪中国革命的经验的按钮;作家要能直面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在创造性历史书写中激发重塑当代意识的能量。
  艺术的新创造——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从先前相对规范的写作模式,走向更加多元、丰富的创作形态,艺术上的创新显而易见。长江文艺出版社周聪从出版的角度说,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要围饶重大历史题材,要有一定的思想跨度,富有地方性色彩。
  当代的小说流于空泛,太有野心,太想写作史诗,缺乏自己的眼光,也有没有真正的发现。三峡大学刘波说。
  湖北二师李汉桥认为,“十七年小说”的写作资源更多是从传统的“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而来,一方面是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传统的英雄传奇的结果;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斩奸除恶、为民除害、嫉恶如仇、知恩图报的正义行为,他们的复仇行动也成为国家公义、民间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革命伦理和家族伦理的体现者和捍卫者。
  三峡大学副教授李雪梅从刘醒龙、邓一光、刘诗伟等作家新作入手,认为革命历史文学题材的突破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返回历史现场的书写,重塑革命历史;二是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书写,延续革命精神。
  内涵的新认识——今天谈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新突破”,必然涉及到对“革命历史”概念内涵的重新审视和“新”之前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经验的厘定。武汉大学副教授叶李认为,今天谈论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新突破”实则已在文学创作得到不断证明,所以,应该回到历史原点去谈论写作与修正的起点;并且,不能忽略冷战结束的背景性因素,对历史题材文学书写规限上的松绑;充分考虑到当下新的叙事动机和创作诉求。
  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汤天勇说,先前文学史家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表述就是一种修辞,既有将该题材的文学本质化的意图,又有藉此限定后文学更加开放多元的良好愿望。今天考量其“新突破”需要在既定表述基础上放开概念的时间阈限。
  刘诗伟说,写作者往往好最求个人创作美学,要有人类主题意识,思考人性与革命人的特性的关系,思考革命的历史与当下语境关系,从个人与大众美学关系中寻找突破。
  湖北省作协一级巡视员高晓晖总结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以文学的方式回顾回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为文学人的时代使命。努力探求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新突破,也就成为每一位创作者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如何评价、如何寻求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已有之新和未有之新,今天的研讨已经给出了部分的答案。”(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余艳军 汤天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