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湖北大学学子走进乡村 探索“稻+N”生态种养模式
2022-07-22 18:17:00
作者:
  “池塘龙虾舞,稻田翻金波”,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乡亲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凭借虾稻共作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7月11日至12日,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潜江市,开展以“‘稻+N’生态种养模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用文献分析、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潜江市整体虾稻养殖情况与乡村脱贫现状,把握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稻田养殖综合种植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支持稻田养殖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稻田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出现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与代表县域,开展“稻+N”生态种养模式,助力经济发展,进行产业扶贫。因此,“楚稻粮安”团队选择来到江汉平原潜江市部分代表企业与乡村,开展实地调研。
  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助力特色产业扶贫
  “楚稻粮安”团队前往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部,在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时旋的引导下进行参观和学习。据刘主任介绍,华山公司作为潜江市的龙头企业,带头采取“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即稻田外圈养殖龙虾,内圈种植水稻,虾稻共同生长。在该模式下,潜江稻虾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龙虾产量突破17万吨,带动了多产业发展,例如龙虾废壳内含有氨基酸,青虾素等多种化学物质,在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公司还将市内三个乡镇九个村共99810亩地纳入“华山模式”产业扶贫项目之中,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统一管理标准,至2017年末,项目内村民全部实现脱贫。其中,“华山赵脑村虾稻共作基地”还获得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称号。
  随后,团队来到华山公司稻虾养殖基地,与负责人邹永光队长进行交流。“现在都是企业提供无人机撒种,一个人就能管理几十亩稻田。”邹队长笑着说:“我们基地内都是使用自动化技术,大大减少了劳动成本,龙虾单亩产量也获得了很大突破。” 当谈及养殖水源与污染排放问题时,邹队长解释道,该地拥有自然优质水源,满足水稻与小龙虾的种养条件,所有水源都将合理循用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建设标准化稻虾基地,开拓养殖模式保护水源
  什么是稻虾养殖?它有哪些模式?具体是什么样的?在前期的文献查找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讨论了这些理论性问题,并实地来到湖北省潜江市莱克集团稻虾养殖基地,深入村镇,与养殖户进行沟通交流,调研小龙虾的生产养殖情况,探究稻虾是怎样长成的。
  团队一早从潜江市出发乘坐客车前往养殖基地,沿路便看到并谈论了许多池塘与稻田,让团队成员对浩口镇以池塘精养与稻虾平养两种主要养殖模式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之后,成员集体到达莱克集团稻田养殖基地,受到了负责人谢罗成和乡村农业局张局长的热情接待,并向他们咨询了解了莱克集团稻虾养殖基地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概况。
  据谢队长介绍,目前稻虾养殖基地大多采用平养模式,且在养殖基地中,无论是水稻种植还是虾的养殖,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由无人机完成,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工作量。在采访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一个较早进行小龙虾养殖的村庄,不仅自身发展较好,还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村庄共同进行小龙虾养殖。该村的小龙虾之所以能够吸引外地的养殖户,得益于当地的水源,由于小龙虾对种养水质的要求极高,因此水源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小龙虾质量的好坏。
  在实地调研之前,团队成员通过搜查资料,一直在理论上对小龙虾养殖的污染问题有所担忧,但谢队长表示,实际情况下养殖小龙虾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相反,虾稻共作的模式可以保护水源,并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将单纯种植水稻时的每亩不超过1500元的收入提高到3000元—15000元。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与村民还进行了小龙虾深加工的探索,延长产业链,利用小龙虾开发化妆品、生物医药产品等,以此来提高小龙虾养殖的利润。
  据悉,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水产技术人员探索养殖模式改革,探索出稻虾共作繁养一体生产、稻虾共作繁养分离生产、稻虾共作立体综合生产三种模式,并通过广泛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让广大养殖户开始转变思维,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方式方法,逐步了解“养大虾”模式。
  建设现代化农产基地,实现稻虾养殖美丽乡村
  龙湾镇瞄新村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虾稻脱贫与乡村振兴道路。近年来,瞄新村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进湖北莱克集团投资兴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作,建成1万亩全国生态小龙虾繁养基地,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在市税务局扶贫工作组和该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原本环境脏乱、经济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和谐美丽、村民富裕的新农村,并被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
  在潜江市瞄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受到了瞄新村赵甫银主任的热情接待。赵主任向社会实践团队展示了《2022年度潜江市龙湾镇瞄新村脱贫户(监测户)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资金申报册》,详细讲解了该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在2015年村里引入企业后,集中流转土地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然后返包农户实行虾稻共作,种稻的收入能够保障租地的费用,养殖小龙虾的钱就可以全部盈利。”瞄新村作为龙湾镇最大的村,实际人口有三千多人,劳动力超过60%,村内大力建设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平整肥沃的土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宽敞平坦的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赵甫银的带领下,团队走进村民家中,与部分脱贫户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在“稻+N”模式下村民们的生活现状与虾稻养殖收入情况。
  瞄新村推广轮种和精种结合的虾稻共作模式,收入相比单纯种水稻大大提升。村民张忠松说:“我们每年会有政府2000元的养虾补贴,今年小龙虾市场不景气也有差不多4万元的收入,足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
  瞄新村积极与村民进行沟通,完成贫困户申报和补贴工作。毛贰子赵常义夫妇从2017年起,经土地流转承包30亩稻虾田地,每年毛收入达到9万。因子女患病丧失劳动力,孙辈年纪较小,加之二人年事已高,经申报获得贫困户补贴,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当问及还希望在生活中得到哪些帮助时,赵常义淳朴的笑着,“你有困难,别人也有困难,政府已经帮助我们很多了我们很感谢,今后要一直靠自己勤奋,做好稻虾养殖。”
  瞄新村也存在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村民赵常福表示,孩子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八十多岁的母亲,年后就不种虾稻田了。经后续的走访研究,社会实践团队发现该村成年子女基本全部在外读书或工作,村内以老人与小孩为主体,同时“稻+N”种养模式的推广与普及,为村内老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减少退休老人外出务工的情况出现。
  干部交流、村民访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团队切身感受到瞄新村干部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刻感知到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依靠稻虾共作奔小康的十足劲头,切实了解到企业扶助乡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以“智”脱贫。瞄新村整体呈现出踏实肯干、不辞辛劳、响应号召、创新实践的瞄新精神,正是瞄新村养虾有“稻”奔小康的不竭精神之源。
  “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法,围绕“稻+N”生态种养模式展开系列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访谈与调研,深入了解了华山公司对稻虾养殖、产业扶贫做出的贡献,了解了莱克集团养殖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与多样养殖模式,了解了瞄新村村民以稻虾养殖为基点进行脱贫与再就业的现状。同时,通过下乡实践,成员自身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加强了实践与承担精神,湖北大学“楚稻粮安”实践团队一直在路上。(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陈思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