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与省级一流课程不断涌现 武昌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结硕果
4月中旬,教育部发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此前,该校的《广告学概论》《管理学》《土木工程材料》《Java Web开发技术》《财务管理》等23门课程已入选省级一流课程。
黄玉兰副教授(左)指导学生实训
“国家级与省级一流课程不断涌现,得益于学校不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该校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王巧霞教授介绍称,近年来,该校在课程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加强对一流课程建设的支持和引导,鼓励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级教育教学改革。
2017年始,该校先后出台了《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关于实施课程联动改革的指导意见》《武昌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武昌工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并组建了武昌工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专家评审库,为学校课程建设精准“把脉”,有力推进专业建设发展。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课程建设活力,该校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进行课改教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数字课程打造;组建教授+青年教师“传帮带”的课程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磨课、赛课,推动更多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突围”,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进阶培育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据王巧霞介绍,该校实行分类建设、强化核心、“一师一优课”、三级管理等四种模式,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在智慧教室授课
近年来,该校持续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并配套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政策,按照“六步曲”实施“一师一优课”工程,引导教师“深钻、上好、建设、改革”一门课程;一流课程采取“四共”(共建、共享、共用、共研)模式,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三优”要求(教师优选、建设优先、质量优等)建设,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教师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倾力打造五类“一流课程”。与此同时,该校以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引领,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根基,大力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2022年11月,学校成功获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省试点学校,是湖北省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现有校级一流课程近150门,省级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门数位列全省同类高校第二名。
在夯实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该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产教融合”,依托先进的“产-学-研-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管、教、学、企共同发力,构建应用型复合人才成长通道。学生大学四年中全程贯穿丰富多彩的多元能力拓展与实践活动,包括名企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就业力提升、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打造专属成长平台,积累行业人脉,练就领导力、求职技能等多元化软性实力,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此外,该校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 “主修+辅修(微辅修)”“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为了让学生早就业、稳就业,该校全年连续组织多场专场招聘会,汇集大型国企等超1000家名企,20000+热门实习与校招岗位,精准匹配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武昌工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学科的数智化发展和融合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校引产入教,积极对接企业资源,参照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岗位,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进一步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对接。同时,学校积极探索课程实践,打造真实工作环境和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技术认知,掌握专业相关的技术工具,并培养数据结构化思维和目标导向的框架式分析能力,最终成长为符合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方国平讲授“开学第一课”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该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就业去向落实率历年均稳定在93%以上,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国洛林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或升入升入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读研;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部分进入了或中国一冶集团和中国银行、中铁十一局等知名企业工作。
“今后,学校将持续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单位为契机,继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力度,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突破。”王巧霞说。(通讯员:雷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