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关注全国“两会”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员工热切关注全国“两会”动态,多渠道收看“两会”实况直播,讨论“两会”热点话题尤其是教育、就业等话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并结合工作、学习实际畅谈感想体会,表达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信心和决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涂运祥:回顾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谋划事业发展。一年来,职业教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体两翼五重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重点,引导和推动职业学校聚焦关键领域,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2024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强调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质量”将是2024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关 键词,这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教发展之路,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朱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湖北正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队伍,其中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实施的关键。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作为,积极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内涵,对接产业发展的变化,优化专业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湖北的科技创新、技术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的保障。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戴冬秀: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正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新型的生产力,它代表了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职业教育应勇立潮头,加快服务行业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甚至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服装专业应主动融入的交叉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高端产业,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主动融合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共同成长为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复合交叉专业。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万彪: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报告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注区域协调发展,行业创新升级,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产教融合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改革举措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期待政策助力区域协同发展,各行业创新活力迸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财务处处长曹晓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在财政预算方面,政府明确提出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令人振奋。总的来说,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高职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将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报告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助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校团委书记黄晶晶:立足新征程,建功先行区。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作为一名青年团干,我将把两会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团学工作和育人工作中,认真履职,以青年为中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关心爱护青年,关注青年所思所想,回应青年关切。特别是把服务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贴心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和投身国家发展,将“小我融入大我”,团结引领团员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朱卫峰:学习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工作报告,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期望,也深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重大。作为职业教育一员,唯有立足本职,深耕职教,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我坚信,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教师高源: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还提到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这为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吴小晶:学习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关于“新增就业指标”的表述,由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更高的目标设定符合当前“稳信心、强预期”为的要求。在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的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稳就业来说至关重要,年轻人将获得我们的党和政府更大的就业支持力度。作为高职教师,要鼓励学生坚定就业信心,同时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
信创学院教师彭雨:伴随着春天的脚步,2024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就业”这个关键词尤为吸睛。诚然,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思政工作者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外语外贸学院教师刘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师,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潜心教书育人,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利用英语画报、“双语说两会“等形式宣传“两会”精神。同时开拓新思路,聚焦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好基础课赋能专业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继续教育与培训处教师刘莎莎:收看“两会”盛况,深感激动与自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报告还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排首位,成为今年的主要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是新质生产力。这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学习“两会”精神收获良多,增强了踔厉奋发的信心和动力,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发展贡献力量。
生物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黄俊圻: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这新的历史节点上,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打开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两会”精神,积极宣讲“两会”精神,引领青年学生领会“科技强国”内涵,立“技能报国”之志,锤炼本领,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工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旅管专业2022级学生刘依然:每年的全国“两会”作为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总是备受瞩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格外关注“两会”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讯息和国家新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提升本领,把“小我”融入“大我”,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繁荣和进步作贡献。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信专业2022级学生王炜彤: “科技创新”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我深感振奋,因为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从5G、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每一项突破都展示了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我坚信,我们定能攻克更多科技难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作为青年学生,我将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书写科技强国奋进之笔!
信创学院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2022级学生陈佳正:我关注到全国“两会”中“职业教育多元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等提案,充分体现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则有力彰显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职业院校学生,一名退役复学大学生,我将继续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在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不负青春使命,不负迷彩戎装,不负祖国和人民重托。
文化与传媒学院播主专业2022级学生余文琦:教育强国,有你有我。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民生健康议题备受关注。我深感国家对于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从医疗改革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每一项措施都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我坚信,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将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倍感自豪和安心,同时也将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行列,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与幸福。 (通讯员:娄修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