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刘献君教育理念与实践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大江大湖大武汉,大学大德大先生。为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新时代教育家为榜样,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文华学院于2024年4月18日在武汉联合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刘献君教育理念与实践研讨会”。此次会议还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田家炳基金会的支持。
第六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徐建培先生等莅临会议并做嘉宾发言。两院院士罗俊、丁烈云、张勇传、刘吉臻、严新平等教授,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大连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德祥、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等70余位现任与曾任高校领导、50余位教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研讨会。
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通过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围绕刘献君教授的教育情怀、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3位嘉宾致辞,4位特邀嘉宾做代表发言,18位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做主题报告,14位学者参加圆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回顾了刘献君教授几近六十年治学育人的丰富经历,结合与刘献君教授的交往体悟,阐释了刘献君教授治学育人的大家风范和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研讨,与会人员深化了对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认识,深化了对刘献君教授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系统性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阐发,既饱含深情,又理性深刻。会议对弘扬教育家精神,认识什么是教育家、怎样成为教育家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会代表认为,这次研讨会开得及时、高效且富有意义,规模之大、层次之高、高见之多,令人印象深刻。经过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就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形成若干重要共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信念,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奉献
少年求学时的师恩滋养、知识涵养及家国关怀让刘献君坚定了理想信念,立志投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报效祖国,并用一生践行。他在掌校治学的30年间,始终坚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倾心竭力。
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进。瞿振元教授深情回顾了与刘献君教授同年考入大学、同年留校任教以及同在学生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高度赞扬了刘献君教授在教育理念与实践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从四个阶段解读刘献君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第一阶段,在大学德育方面,刘献君教授在思潮涌动的时代,最早一批深入研究《论语》等经典文献;第二阶段,在文化素质方面,刘献君教授倡导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使中国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第三阶段,在院校研究方面,刘献君教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根据时代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第四阶段,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刘献君教授至诚报国、甘于奉献,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瞿教授认为,刘献君教授是我国大学德育研究的先行者、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开创者、院校研究的开拓者、个性化教育的探索者。最后,瞿教授呼吁,新时代需要更多的中国特色教育家来引领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刘献君教授为榜样,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要义。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教授提出,爱国主义是一条贯穿刘献君教授言行和著述的主线。刘献君教授是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行者,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对每一所大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洪宇教授特别指出,刘献君教授是一位很有教育信念、教育情怀、教育追求,同时也很有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创造、教育贡献和教育影响的教育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这一代教育家群体中,是很有特色、富有代表性的一位。
教育思想是教育信念的基石,深邃的教育思想是坚定教育信念的源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教授在“刘老师是我理性认知中的教育家”的报告中提到,刘献君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在文华学院的实验促使他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滋养了教育理论的发展。马陆亭教授认为,刘献君教授始终饱含为国、为校、为师、为生的事业情怀,有着以身作则奉献精神,并孜孜不倦地做学问,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教育家的理想信念最终体现在扎实的教育实践尤其办学育人实践。参加研讨会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文华学院名誉校长张勇传院士回顾了与刘献君教授一起创办文华学院的经历。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的刘献君教授邀请张院士担任文华学院校长时说,“办好民办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我们要急国家之所需。”文华学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的时代使命。
潜心教育,默默奉献,永远是教育家精神最有魅力的底色。徐建培先生在发言中特别提到,刘献君教授身上有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格,也有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崇高品质,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些正是刘献君教授身上所体现的教育家风范。
二、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教育基本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刘献君教授非常注重对教育自身及教育管理的理论探索,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建构教育理论。在大学德育、文化素质教育、院校研究和个性化教育等领域,围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大学改革与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过了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涌现出不同的教育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陈鹏教授将刘献君教授的教育研究置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进行剖析。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刘献君教授以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为核心;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刘献君教授引领了院校研究学科的发展,系统研究不同高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刘献君教授率先开展个性化教育研究,深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刘献君教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华中学派”,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世界的理论自信。
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实践的发展。刘献君教授对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魏署光副教授以“扎根实践:教育理念研究的新高度”为题,阐述了刘献君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本质论、教育理念层次论、教育理念功能论和教育理念创新论。刘献君教授在长期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源于实践、面向实践和回归实践的教育理念研究体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梁红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刘献君教授从实际问题出发,创造性提出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人格的结构性发展规律、偶然性发展规律、青年成长的自觉能动性规律等原创性理论,对大学德育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性化教育,影响深远。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表示,刘献君教授关于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直抵教育本质。大连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德祥认为,刘献君教授关于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回答了教育的根本、真谛,即“教育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
文化乃教育之根。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国教授在报告中表示,刘献君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彰显着深刻的文化向度,蕴含着诸多文化与教育关系的命题。他认为,刘献君教授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系统思考和原创研究,为其日后系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刘献君教授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实践推动了我国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大学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发展创造条件、提出需求,高校办学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刘献君教授对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高校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分析了刘献君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阎光才教授认为,刘献君教授提出的行业特色高校和应用性高校发展的路径可行,有效回应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阎光才教授认为刘献君教授是一位有预见的战略家、一位独立的思想者、一位精约的学者、一位务实的实践者、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阎光才教授特别指出,刘献君教授对中西方文化与教育各自优势与缺陷,始终有着极有深度的体悟、清醒的意识、理智的判断;刘献君教授具有理论的深邃与表达的朴实,没有诘屈聱牙的学术辞藻,复杂的道理娓娓道来。
学校是承担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刘献君教授认为,教育是目的性活动,办学是手段性活动,学校可能兴教育,也可能灭教育。刘献君教授在长期掌校治学中,对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战略管理、大学学科建设、大学课程与教学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是明晰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以及大学内部各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议题。文华学院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周进教授认为,刘献君教授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想可概括为“制度为关系而设定”,从关系理性的哲学视角,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研究,从关系中揭示本质,在关系中呈现意义,为关系而设立规则。大学战略管理是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依法、自主和科学办学的关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侯志军教授深入探析了刘献君教授的大学战略管理思想,将刘献君教授的战略管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将刘献君教授的大学战略管理思想概括为战略规划起点论、战略实施主体论、战略管理系统论、战略领导决策论等。他认为,刘献君教授是一位指引校长办学治校的教育家,为高校战略管理和大学发展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借鉴,真切地影响到了中国大学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
大学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承载与实践高校职能的关键载体。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所长郭卉教授将刘献君教授的大学学科建设思想归纳为四个方面:学科建设要素论、学科建设阶段论、学科建设主体-内容论、学科建设融合-生长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校研究所所长雷洪德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刘献君教授关于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盲区之光”。刘献君教授提出的大学课程建设的“四个结合点”“五对关系”等观点,为课程与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刘献君教授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在长期研究中,探索形成了诸多有效指导实践的规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凯教授认为,刘献君教授具有深厚的学养,这使他在看待教育问题时总是有独特的思想,严谨的思维,语言凝练,深入浅出,与大多数大学领导者和管理者不同的是,刘献君教授始终将思考贯穿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完成思考,产出了丰富的著作,笔功深厚。
“以人为本”是贯穿刘献君教授实践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主线。参加研讨会的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牟延林教授等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人生的偶然性”“尊重”“立志教育”“潜能”等关键词无不体现着刘献君教授对学生厚爱和支持的人本思想。如果说“人本”是目的性追求,那么“高校战略管理”“院校研究”就是服务人本的“手段”性诉求。目的和手段的哲学观是刘献君教授实践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又一体现,但在刘献君教授的教育哲学中,二者虽然相辅相成,但却不能颠倒。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教授以“隐喻之境——刘献君先生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为题,从底层逻辑、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三个层次,阐释了刘献君教授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他认为刘献君教授教育思想的底层逻辑是三个“教育之喻”,分别是“内化之喻与泡菜之喻”“不结果的树之喻”“珠宝鉴定商之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三大研究领域,即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院校研究与个性化教育研究。周光礼教授高度赞扬了刘献君教授的理论特点,呼吁更多的学者主动将这种理论转化为实践,将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研究实践中。
三、立足实践,改进实践,切实有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也必然在实践中实验和检验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同时,因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也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有助于达成教育探索和教育实践的成果。刘献君教授先后在四所大学工作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尤其办学治校实践中,刘献君教授秉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理念,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将教育规律应用于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效果显著。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刘献君教授尽心尽力,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刘献君教授曾任华中工学院首任党委学生机构负责人,负责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他主抓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倡导自我教育,首次组织在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因工作实绩突出,被中宣部授予优秀党员教育工作者称号。刘献君教授还长期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领导,他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举办博士师资班、实行教师聘任制、引进院士及著名学术带头人等,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分管学校文科工作期间,积极探索理工科为主大学办好文科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文科发展,使文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教育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探索教育规律,由此教育学科便自然成为教育家的学科归属之一。刘献君教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十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刘献君教授对学院发展的贡献。他提到,刘献君教授以所建院开启了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进行布局调整的历程,找到并逐步做强院校研究优势特色,募资修建了教学办公大楼,专任教师队伍与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经费来源与收入状况迅速改善,办学地位与社会影响迅速提升,高等教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期,为了响应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号召,刘献君教授以华中科技大学校领导身份参与创办文华学院,长期担任副董事长、院长。文华学院董事长吴文刚先生在致辞中向刘献君教授表达敬意:“刘献君教授以教育家的情怀和远见卓识,本着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心态、合适的招数,与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创造,探索出一条民办教育转型发展新路径,带领学校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提升水平,以水平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将文华学院办成了一所跻身全国民办高校前列的高等学府,对学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文华学院的发展上,更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整体推动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
刘献君教授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华中科技大学和文华学院。刘献君教授在担任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期间,在走访多家学校后,发现现有学校分类体系无法满足某些学校发展的需要,于是,应势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本次研讨会上,铜仁学院原校长侯长林教授提到,刘献君教授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教育思想,给我国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很多启示,并进而促进了我国新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侯长林教授提到,刘献君教授提出的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并强调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型大学观,让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探索的迷茫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以发展应用学科为主并强调学科与专业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观,让铜仁学院的学科建设在与专业建设的博弈中找到了应有的方位;以占有相对优势为目标并强调在管理中舍弃相对薄弱领域、集中发展自己强项的高校发展观,让铜仁学院在跨越发展前行的困惑中找到了合适的战略;以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并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院校研究观,让铜仁学院在行政管理规律把握的艰难中找到了重要的工作方法。
本次研讨会上,张德祥、张应强、阎光才、郭卉等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刘献君教授在教育研究中,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呈现出“起于实践—形成理论认识—重返实践—促进实践智慧—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路径。通过在行动中运用有限归纳法,实现了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转变;通过将理论作为沟通实践的中介性要素,指向蕴含丰富实践智慧的理论;实践智慧不断化解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之间的张力,从而实现了“转实成智”。“转实成智”是刘献君教授集实践、研究和认识于一体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
四、以悟导悟,春风化雨,乐教爱生,躬耕教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献君教授躬耕教坛数十载,潜心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社会各界并成为中坚力量的优秀学子。这与其平实的教育风格和以悟导悟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在学生眼里,刘献君是德高望重的经师和人师。
许晓东教授提到,作为人民教师,刘献君教授躬耕教坛,潜心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园。他先后讲授课程二十多门,出版著作教材二十多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倾心传道济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培养的学生干部中,有的成为政界精英,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成为学界知名学者,当选两院院士。刘献君教授以身垂范、以悟导悟,亲自指导了120多名博士,培养了一批高校领导者和商界精英。因为突出的教育成就,他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
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应强在报告中指出,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在刘献君教授眼里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刘献君虽为知名学者且长期担任校领导职务,却平易近人。他与学生相约共读《论语》,请学生在百景园共同进餐,撤掉为领导安排的凳子与学生一起席地而坐观看毕业晚会,低调出现在尚不知其为校长的军训新生群中俯身与学生们愉快交谈。
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有学生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开题进展缓慢而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定题并频繁更换选题时,刘献君教授见状严肃批评,教育学生要静下心来研究积淀,争取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实现“脱胎换骨”的学术提升。他的治学严谨、勤奋笃行是很好的示范。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教授分享了刘献君教授写给学生信件中的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不少事情,多做一件少做一件,无关大局,但有些事情则影响自己的一生,必须抓住不放,攻读博士学位就属于影响一生的事。”语言朴实,蕴涵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催人奋发,至今让很多博士生铭记于心。徐建培先生在研讨会上回顾了当年的求学经历,“刘献君教授一贯强调从真问题出发,做真学问,治学严谨,知行合一,善于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高深学问。”
因材施教,尽心指导。刘献君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研讨会圆桌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张安富教授感谢刘献君教授将他引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之门,改变了他的人生。张安富教授提到,刘献君教授是德高望重的经师和人师,是教书育人的楷模,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的典范,是华科大教科院学子心目中的大先生。武汉工商学院院长助理亓小林教授在其报告中提及,导师刘献君教授非常了解自己博士的学习基础,能为她这样教育学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与关怀。
育人为本,以悟导悟。张应强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以悟导悟”是刘老师在体悟自己的学问和人生中得出的“真道理”,以自己之“悟”引导学生去“悟”。长春工业大学原校长张德江教授在报告中感慨道:“毕业后的这些年,常向刘献君教授请教,越发感受到他清正、厚重的高贵品格,慈祥、谦诚的为人风范和宽厚、坚实的学术功底。”李建国教授也在报告中评价道:“刘献君教授文章与政事齐高,文品与人品齐美,有古之儒士之风。”
五、坚持不懈,排除万难,一生坚守教育事业
教育实践是丰富的,同时也是充满各种冲突、矛盾和困难的。如何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坚持到底是对教育家的灵魂考验。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择一业而白首,是刘献君教授的真实写照,他坚持不懈在教育领域深耕善为,排除万难,矢志不渝为教育事业发展而默默奉献。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刘献君教授的这一高贵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湖北省政协原秘书长翟天山谈到,刘献君教授治学育人六十余载,一直怀着改变教育现状的梦想和使命感,专心办学治校实践,潜心学术研究,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在学术研究中保持着求真务实的作风,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徐建培先生在研讨会上指出,刘献君教授有着个人的执着与坚守,他坚定的献身教育事业,对教育有着不变的忠诚。刘献君教授刻苦勤勉,始终怀揣“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冷板凳坐热的坚定信念。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掌校治学的大学校长。为了帮助大学校长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刘献君教授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校长博士班,向大学校长传授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推动大学校长对本校管理问题和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这项工作使刘献君教授面临很大压力。据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回忆,当初,一开班就面临校内外多方的质疑和诘难。作为主事者,刘献君教授压力极大,但他没有退缩,邀请朱九思、杨叔子、周济、潘懋元、曲钦岳、张岂之、母国光、章开沅等知名大学校长或专家学者给博士班学员上课,每年定期给校长博士班学员写信,指导博士班学员以更高站位和更高要求,努力做好博士学位论文。据西华师范大学原校长陈宁教授回忆,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春节给学生的信件中写道,“我们办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家的思想境界、学术水平、研究能力,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将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五期博士班持续近10年,先后有百余人完成全部学业获得博士学位,一大批学员利用所学实际推动了所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管理复杂性增加,同时高校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大,为院校研究的开展提出了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前提条件。刘献君教授带领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诸位师生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中国推动开展院校研究,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并担任创会会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刘献君教授是中国院校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张安富教授向刘献君教授表示感谢,“感谢刘献君教授对我的信任与提携,将院校研究分会的接力棒交予我们。从2000年开始到今天,中国院校研究从萌芽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规范发展’和‘走向成熟’三个阶段,现在正处在‘走向成熟’阶段,在刘教授富有远见的规划与指导下,院校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教授表示,她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与刘献君教授共事整整20年,见证了刘献君教授坚持二十余年着力推动院校研究的执着付出。2019年,沈红教授从华中科技大学去南方科技大学工作,在南方科技大学大力开展院校研究。沈红教授谈到,刘献君教授是中国院校研究的开创者,世界院校研究的创新者,在中国环境下对美国院校研究的做法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并向前推动。
理工科大学如何办文科,一直是刘献君教授着力探索的事情。刘献君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很不容易,刘献君教授排除万难,围绕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如何“入主流”“倡交叉”和“创特色”,开展了许多创新性举措,使学校的文科突出重围并产生了质的飞跃。刘献君教授也从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中总结出学科和学校发展的“三个十年”的规律,即十年起步、十年发展、十年提高。
刘献君教授的这种坚持不懈、排除万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了解他的每一个人。湖北大学原党委书记尚钢教授谈道,刘老师在他心目中永远是一盏灯塔,照耀着他不断前行。刘献君教授的课程、讲座和著作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使他对高等教育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信念,内心里有一盏明亮的灯塔。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罗海鸥教授将刘献君教授比作一座高山,“不论时代与环境如何变化,刘教授高尚的灵魂和人格的力量感染着我们。”罗教授指出,“刘教授心怀大爱,有思想、有情怀、能创造,在几十年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家’这一问题。”他呼吁大家投身教育,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中国教育强国的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以贺信形式,表达对刘献君教授的印象:“您为人为师为文堪称典范,您的育人理念、学术思想,将被更多的人分享受教,教育幸甚,学生幸甚,国家幸甚。”(通讯员:蔡玫 魏署光 李依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