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作为黄冈师范学院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该校一众师生走进麻城市张家畈镇黄市坳村。前不久,这里的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开馆,并挂牌黄冈师范学院研学基地。一个月多来,关于地球科学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
我们常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我们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然而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从没有人知道“龙”真正长什么样。在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一块距今约2亿5千万年到2亿3千万多年前的两条贵州龙地质标本令人惊艳,历经亿年的沧海桑田,这两条龙的头、爪子和尾巴等骨架依然清晰可见,讲解员说,贵州龙体虽小,却是龙族的祖先,属于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动物。
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以“地球精华,大别明珠”为主题,展示地球46亿年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追溯大别山人杰地灵、资源富集的发展历程。
“主体展品是由家乡走出去的彭建兵院士贡献,他捐赠了573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岩石矿物等地质标本!”黄市坳村党支部书记余朝辉自豪地说,目前,全村抢抓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机遇,依托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包括黄冈师范学院和院士在内的科技人才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俗文化等,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4月22日,在开馆仪式上,彭建兵院士表示,希望在各方协同推动下,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能逐步成为青少年科学梦想的“金铃铛”、启迪民众科学意识的“金摇篮”和开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金钥匙”。
为做好基地建设“后半篇”文章,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正在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板。黄冈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库在强介绍,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助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该校高度关注该馆的建设,发挥人才、智库优势,从科普活动方案设计、科普志愿者服务、科普基地运行模式和科普资源挖掘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此外,学校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文生透露,学校新建了大别山地质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黄冈籍院士、长安大学一级教授彭建兵应邀担任院长。研究院将围绕大别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从“大别山地质资源”“地质灾害治理”以及“大别山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方向入手并实现突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实力。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向军表示,学校在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设立“研学基地”既可以将研学和科普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将整个鄂东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强县工程、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对青少年的成长、科普意识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将科普基地建成为一个引擎,让它向周围扩展,发散,形成一个地标和名片。
目前,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生物标本馆已上线“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后期该校将进行科普教育基地校内校外一体化打造,做好大别山“地质”文章,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来源:极目新闻 记者:张渊 通讯员:余艳军 刘细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