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至30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信创产业学院)“青力青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一行八人,沿汉江逆流而上,长途跋涉200公里,深入汉江流域开展以“汉水润心·青力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百里洪道第一闸,守护万家灯火
6月27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汉江水情教育基地”杜家台分洪闸管理分局,受到分局负责人熊志军的热情接待。作为武汉防洪的最后一道防线,杜家台分洪闸承载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践团队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了汉水文化展示区、文化长廊和分洪工程运行区。
在汉水文化展示区,熊志军介绍了汉江子民依水而生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从治水思路、治水精神、治水历史、治水文化的角度,讲解了历代汉江水患治理、汉江水利工程建设、汉江开发开放规划等治水兴水的重大实践。
在分洪工程运行区,实践队员对分洪工程的操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向技术人员询问关于闸门启闭操作、分洪调度运用以及工程日常养护等方面的问题。
熊志军说:“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关闸门已经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来操作,意味着我国正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水利管理新时代。希望更多懂得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我国的水利事业。”
这次参观学习打破了实践队员对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壁垒,让青年学子对汉江流域丰饶的物产资源、悠久的治理历史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直观感知。
探寻红色印迹,做堤防“美容师”
“有人说我们是护堤人,也有人称我们为堤防的‘美容师’。”
6月28日,实践团队来到第二站--潜江东荆河管理分局王家剅管理段。在这里,实践团队成员们拿起铁锹,跟随管理段工作人员体验堤防“美容师”的工作。工作人员向成员们讲解了日常巡堤除杂过程中面对洪水时可能遇到的管涌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随后,成员们来到贺龙红军闸纪念碑前。据介绍,红军闸纪念碑是为纪念1931年贺龙率领红军驻扎潜江时,带领潜江军民进行抗灾斗争而建,碑文“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为贺龙所题,是贺龙元帅带领潜江人民大兴水利建设的见证。
站在纪念碑前,成员们肃然起敬,静静感受这饱含军民情深的红色水利工程和军民不可分割的深厚情谊。
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探索智能发展新篇
6月29日,实践团队来到此行第三站--汉江兴隆水利枢纽管理局。在这里,实践团队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汛抗旱、灌溉、航运、发电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效用。
据了解,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横跨天门与潜江两地,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也是该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工程。数字孪生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是水利部94个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项目之一,也是湖北省属唯一的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项目。
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实践团队成员们走进控制中心,墙上巨大的屏幕实时展示着各水闸、电站的运行数据,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数据对整个水利枢纽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调度。监控屏幕上,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一目了然,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洪水演进过程也被生动模拟。当看到系统清晰展示鱼群种类时,成员们惊讶得合不拢嘴。
随后,成员们参观了拦河水闸、船闸等关键设施,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水闸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站在巍峨的水闸之下,成员们被其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所震撼。在与该管理局环保专家的交流中了解到,该工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视生态保护,通过建设鱼道、人工湿地等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实践队队员郭佳鑫感慨道:“数字孪生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理念。它架设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显著提升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能。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数字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决心。”
此次“汉水润心·青力传承”之行恰逢湖北省防汛救灾的关键时期,在雨水连绵的汉江边,成员们亲眼目睹了防汛救灾的紧张局势,对我国水利工程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感慨广大水利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告一段落,“青力青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表示探索与学习之旅并未停歇,将会把实践收获所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娄修明 吴宇峥 李明桥 左甜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