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积极行动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2024-10-10 13:40:00
作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党委书记秦红表示,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用好学校课堂、延展社会课堂、开展文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落地生根。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凝聚力
  学校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生根发芽,形成思想自觉,凝聚合力。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领会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党建和思政工作要点,明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责任,找准工作的发力点,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现代商务学部党总支书记朱能强表示,现代商务学部建立起党总支统一领导、牵头抓总,各基层党支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合力。
  用好学校课堂,夯实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教学,抓牢主渠道
  学校紧紧抓住课堂这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让课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部负责人杨志国教授说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部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数字传媒学部主任叶佑天表示,数字传媒学部正在努力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深度融合。艺术设计学部主任熊兆飞表示,艺术设计学部罗艳老师选择反映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主题的经典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案例,挖掘思想政治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党校课程,在党员发展、教育的各环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延展社会课堂,脚步丈量大地,讲述团结故事,拓展新格局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格局,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更好地理解时代、把握理论。学校党委副书记赵百刚表示,学校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专题调研等社会实践,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艺术设计学部“薪火青年”志愿服务队实践队赴恩施州利川市诸天村开展 “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乡村壁画墙绘、特色农产品周边设计、团史进课堂、乡村宣传视频、送文艺下乡五项活动,以专业知识助力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践中坚定了“用画笔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信念,为加强民族团结贡献了青春力量。学校还广泛开展导向鲜明的主题教育,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员,聚焦“民族团结”的主题,让宣讲进班级、进支部,用青年语言讲活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用青年语言讲述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动人故事。
  开展文化建设,线上线下宣传,组织系列活动,营造“浓”氛围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各民族师生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学校通过官方网站、校园广播台、宣传栏、横幅等,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等让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执行校长邓茂林表示,学校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让学生活用所学来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四表彰大会中,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举办国韵诵读比赛,引导青年学生用精彩表演宣扬中华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特征,生动诠释为祖国、为民族贡献蓬勃力量的积极态度。
  通过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富有成效的活动,学校广大师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长韦一良教授表示,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将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与实践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讯员:张馨予、苏祖安、余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