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构建“五位一体”机制 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新范式”
“老师,跟您报个喜!我刚拿到华润电力有限公司签约Offer,非常感谢学院的帮助!”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第25届蒙古族毕业生张晓鹏激动地说。
截至10月31日,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403名本科应届毕业生完成签约160人,推免研究生20人,本科生就业落实率45%。已签约的160人中,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高质量单位占比80.63%,跑出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三大速度”。
据机械与动力学院党委书记时胜利介绍:“学院强化党建引领,坚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创新性构建‘党建+就业’‘专业+就业’‘科创+就业’‘实践+就业’‘校友+就业’五位一体工作机制,让就业渠道有广度、就业推进有力度、就业支持有温度。”
“党建+就业”定向领航
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管就业工作格局,统一部署,党政共抓,推动就业各环节的联动集成。成立涵盖院领导、各系部负责人、党支部书记、班主任、硕士生导师、辅导员的就业工作专班,形成“党委主抓、系部协同、班级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党员教师示范引领,开展就业政策宣讲会、1对1简历问诊、就业资源挖掘、博士就业帮帮团、高端制造业招聘专场、困难生群体就业帮扶、就业经验红宝书等就业指导活动。“我下午马上要去企业谈合作,把研究生简历带上推荐工作。导师不能只关心毕业,不关心就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铺路搭桥。”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授吴海华说。
“专业+就业”筑牢根基
“我来自青海,大学里专业与企业的实习实训平台为我成功签约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藏族毕业生梅周曲才让说。
学院将就业与学科建设、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精准绑定,问市场之需,解企业之盼,先后走访三峡集团、中国电建昆明设计院、特变电工、万丰奥特等40多家优质企业,了解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广东利元亨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课程嵌入、项目实训、假期实习等方式,提升专业人才岗位适配度。
“科创+就业”升级赋能
学院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把专业知识传授与科创能力培养相融通,用科创赛事赋能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赛促练,依托8大高水平教师科研团队和“互联网+”“挑战杯”“成图大赛”等学科竞赛,积极开展“一专业一赛事”暑期集训营、大学生科技节,搭建多元平台,拓展多样载体,实现“个人+团队”“校内+校外”“课堂+实践”“线上+线下”的多路径创新素养培育机制。求索机器人团队指导老师张力表示:“近三年,学生授权专利总数400项以上,学科竞赛斩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00余项,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加分项’和‘硬本领’。”
“实践+就业”知行合一
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从大一开始就明确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行业技术要求,形成对动手实践的前瞻认知。大二、大三依托科技促进会、求索机器人团队、言沿创行协会等专业科创社团,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增强胜任岗位的信心。”学院25届就业专干窦新飞分享了她的就业工作经验。学院动员和鼓励更多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投身农村、投身军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磨砺品格、练就本领,涌现出诸如“三下乡”全国优秀实践团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共青团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长江学子等一批典型集体和个人。
“校友+就业”借势用力
“校友是母校就业最坚实的依靠。为学弟学妹求职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我感到无比荣耀”,广东水电二局00级校友柳志坦言。学院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常态联动校友资源,探索就业全新“增长点”。创新就业朋辈帮扶机制,举办“校友求职问诊”“机缘校友论坛”活动,30余位机械校友化身企业HR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提供目标企业全仿真面试演练,明确招聘重点,专注面试要点,匹配个人亮点,累计覆盖1200人次。赓续工匠精神红色基因,厚植大国工匠职业理想,树立校友基层就业榜样,鼓励毕业生到重点行业、偏远地区、关键领域就业,为制造强国贡献“三大学子”的智慧力量。
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处长封林表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作为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三峡大学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生装在心中。2025届秋招启动以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12家大型央企组团来校招聘,与武汉、宜昌、襄阳、张家港、扬州、昆山等城市联合举办‘引才专场’,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超过2万个。”(通讯员:冯方、周后璋、王静 )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