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没有文字,以针梭当笔,以彩线当墨,将几千年的精神文脉与文化母题都绣在衣裙上。”7月5日,湘潭大学“微”分时代巨变·“数”说乡村振兴“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用数学语言转译湘西苗绣中穿越时光的数学之美,探寻其新时代文化内涵。
湘西苗绣通过纹样图案传递民族由古通今的历史文化,铭记原始艺术的宝贵特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果能利用新兴技术建立苗绣图源数据库,提升其现代化转译程度,可以让大众更好更快了解图案传递的历史文化,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为助力湘西苗绣经典图纹的数字化传承,湘大实践团发挥数学专业特长,收集、整理了大量典型苗绣作品,使用函数图像拟合、平面曲线研究等方法,从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提取几何特征,在流传千年的纹样中分析等距、保角变换。通过对苗绣作品的解析和解构,对苗绣图源的提炼和梳理,发现苗绣中包含菱形、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存在大量的多层短摆线、三次卵形线和黄金螺旋线。这些图形和曲线通过平面旋转、平移变换,构成了丰富的苗绣纹路,展现了苗绣的排阵美、构图美和十字工艺美,蕴含着深厚的数学之美。
实践团寻找数学文化与苗绣工艺的契合点,将数学元素融入民族文化中,将苗绣转变成数学文创产品。队员们创新绣面设计,使用苗绣独特针法绘制莫比乌斯环、笛卡尔心形曲线等数学元素图样,将数学图形与民族特色符号元素结合,尝试将人类上古“文明密码”转化为青年味的“创造密码”,让传统技艺与当下生活和时尚文化彼此交融。
“苗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藏着悠久深邃的精神文明。让苗绣以数学文创产品的方式连接青年人的生活,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苗绣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党委负责人说。
实践团将持续挖掘苗绣中的数学文化,以数学视角阐释苗绣的审美风格和制作工艺,将苗绣中的数学内涵引入数学课堂和绣娘学堂,为推动湘西苗绣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湘潭大学 通讯员:罗宁子、周星豪、申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