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况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66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
1995年学校作为首批试点的院校,率先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09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收资格,2010年以优秀成绩通过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2013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3年底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权,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22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设计学”“生物医学工程”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853.7亩,现有22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建立了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农、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9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有教职员工2820人,专任教师1835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441人,研究生导师552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芙蓉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7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5人,20人进入省“121人才工程”,湖湘青年英才6人,获得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7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81人,9人进入省学科带头人行列,27位教师获得二级教授岗位聘用资格,聘有两院院士3人。
学校拥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设计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生物质纤维功能材料”等9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等4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株洲市霞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建筑墙体节能新材料”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设了“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学校在广东省建立了东莞包装学院,作为学校在沿海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服务窗口;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对全国近百个城市的调查,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排名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从2011年开始每年对外联合发布《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组织11个项目负责人与株洲市有关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株洲中车时代集团及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阿克伦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林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应用科技大学,韩国水原大学,日本圣泉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坦桑尼亚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国外境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以“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为校训,以“明德、精业、求实、创新”为校风,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包装现代化”的办学导向,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6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1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涌现出了刘镇武、周伯华等一大批杰出的校友代表。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学校正奋进在建设工业科学融合创新、包装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征途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招生方向介绍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立足于建设包装强国和包装材料领域科技创新的需要,设立了以包装材料为主要研究特色的4个学科方向,依托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包装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包装产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方向一:绿色包装材料设计与安全
本方向属于材料学领域,以研发绿色包装新材料、提升国计民生所需产品的包装安全为特色,主要研究可降解包装材料、高阻隔包装材料、超疏水包装材料、抗菌包装材料、防伪包装材料、缓冲包装材料等,具体分析包装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其绿色化及功能化应用之间的定构关系,实现包装材料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方向二:包装材料成型加工与装备
本方向属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以优化高分子包装材料加工工艺、开发新型包装成型装备为特色,主要研究高分子包装材料的加工流变机理、增强增韧技术、成型加工装备等,具体分析材料配方设计-加工工艺-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内在机理,实现包装材料及其制品成型过程中的优质、低耗、高产。
方向三:新型储能材料与智能包装
本方向属于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以开发新型储能、导电、传感材料,服务智能包装产业的应用需求为特色,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设计-功能化应用之间的定性关系并构筑相关理论和模型,实现其在智能包装上的应用,可显示包装产品在流通和储存期间的品质信息,如温度显示包装、新鲜度显示包装、泄露显示包装等。
方向四:陶瓷复合材料与特种包装
本方向属于材料加工工程领域,以服务地方陶瓷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满足陶瓷包装制品的应用需求为特色,研究新型陶瓷材料的强韧化设计、注凝近净成型制备技术、3D打印陶瓷包装容器等,通过微结构演变计算指导陶瓷材料结构设计,探究陶瓷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制备具有较高阻隔性、耐腐蚀性、热稳定性或耐磨性要求的特种陶瓷包装材料。
◎设计学招生方向介绍
我校“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对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生态型、智能化的“包装设计与技术”融合为主要特色,以综合创意的“乡村振兴和生态设计”为区域创新重点方向,以溯本求源和前瞻的视野扎根“设计历史与理论”,立足科技变革和社会转型,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未来导向、独立思维、团队精神以及学术研究与设计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设计理论及应用人才。以多向度设计研究驱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社会。
方向一:智能包装设计与技术
本方围绕包装行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过度包装设计治理智能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众多平台,以研究智能包装设计理论、方法和研发智能包装技术为对象,致力于构建以生态引领、需求导向、设计驱动、技术核心、系统保障的产品包装全链设计体系,突显科艺交融、研用相促、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方向二:乡村振兴与生态设计
本方向依托地域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旨归,以文化基因挖掘与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主要研究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文化建设、数字化产品设计、乡村规划与设计等,通过挖掘文化基因与优化生态环境,推动乡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校地合作、工农融合、城乡互动、科教融汇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方向三:设计历史与理论
本方向围绕中外设计发展历史与理论,在史料挖掘、整理与应用等方面,盱衡文献、图像、实物、口碑等史料类型,从“人、物、时、空”四维关系,构建完善的设计史料学理论体系与方法,并以学科特色包装设计历史与理论为重点,在建设包装设计史料数据库的同时,通过史料辨析、文化释义、价值发微等形式,丰富和完善中外设计历史与理论体系,为设计创新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启迪。
◎生物医学工程招生方向介绍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依托“生物医学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和“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设有生物医学信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仪器与检测技术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方向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该方向面向我国高端生物材料国产替代急需和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生物相容、可降解、仿生生物材料,围绕骨组织工程、创面修复材料、泌尿系统支架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探索创新,研究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及其复合物的结构与生物体的界面相互作用,探索生物医用材料对组织的修复机制,开展生物材料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方向二: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
该方向对接湖南省“4+4”科创工程芙蓉实验室(精准医学),面向湖南省重点打造的医疗器械产业制造高地,致力于体外诊断技术及诊疗器械的研究,聚焦高灵敏传感检测技术、智能便携医疗器械的创新研究和应用转化。发展新型荧光、微流控芯片、POCT等快速便捷的高性能体外诊断技术与器械,开发多功能电子皮肤柔性可穿戴设备、新一代半干电极及无创脑机接口系统。
方向三: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该方向面向“健康中国”建设和湖南省“智慧医疗”发展战略,聚焦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分析、生信AI大模型构建、智慧医疗系统应用研制,围绕医学图像高精度识别与分类、生物医学知识图谱研发、AI辅助疾病诊断与监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研究,探索开展生物医学大数据多模态分析、人体健康数据分析及自适应智控、智慧医疗系统运行故障及自动化检测等研究及应用。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湖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