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张四海: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的边界正在消失
2021-05-08 09:25:00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当AI可以自主实现需求分析、业务构建、环境优化和故障恢复时,传统的建设、运维、服务角色都将被取代,信息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的边界逐渐消失,我们将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在采访南开大学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四海时,他对高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做出这样的畅想。


南开大学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张四海

体制机制滞后于技术发展和理念变革

  《中国教育网络》: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于高校信息化是一次“大考”,您认为在这次“大考”暴露的诸多问题中,哪些是一直存在的,哪些是疫情带来的新挑战?

  张四海:有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呈现的主要形式不同。

  比如说体制机制滞后于技术发展和理念变革。“多元参与”停留在口号上、纸面上;信息化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路径;谁来决定“做什么”,谁来决定“怎么做”的界限正在被打破,而如何重新构建尚需进一步探索。

  此外,建设和服务水平与师生期待存在落差。应用重心从校务管理延伸到生活服务,用户主体从业务部门扩展到全体师生,信息化部门在提供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相近应用形式的同时,却无法提供相近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能力。

  因为疫情而显化或放大的问题有很多,比如网络基础平台应对大流量高并发的需求,其支撑能力受到冲击,数据质量对应用快速构建形成制约,师生信息化素养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等。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网络安全问题,后疫情时期我们对互联网上的在线教学平台、学术资源会更加依赖,在校园网这个“安全港”之外,现有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措施大部分将不再适用,又不可能将安全防护特别是师生个人信息保护完全托付给服务商,因此制定新的云安全策略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网络》: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中,您最感兴趣的是哪几个方面?

  张四海:第一个是关于数据生态问题。数据治理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如消除信息孤岛、做到数据互通、保证“一数一源”,目前已经普遍实现。下一阶段重点围绕数据应用展开,要更加关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以及数据确权。

  关于前者,我们通过构建数据内外双循环的方式,在由数据中心、职能部门和业务系统构建的传统内循环基础上,增加师生用户参与的外循环,在进一步提升现有数据准确性的同时,为缺少系统支撑的业务领域提供数据源,确保数据的完备性。

  后者相对比较复杂,也存在一些争议,包括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用户个人数据中心的建设、授权形式和价值交换等,在此方面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较具可操作性。

  第二个是关于校园网和5G的融合问题。十年前我们讲三网融合,五年前我们讲承载网,本质上都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的问题。过去因为校园网有移动网络所不具备的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加上各种校内信息资源的加持,我们一直坚持校园网自主建设的道路。

  当5G时代到来,同时虚拟空间中的校园边界不断模糊化,5G对校园网实现某种程度的替代可行性越来越高。我们也已经着手研究基于MEC(移动边缘计算)的融合解决方案。

营造新形态的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

  《中国教育网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三五”时期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您会如何总结?“十三五”留给您的最大成就感和最大遗憾是什么?

  张四海:可以总结为“从有用到好用”。即从同质化发展到个性化发展,从追求量的积累到追求质的提升。带给我最大成就感的是我们研发体系的创造性重构。从研发中心的成立到自主化、定制化建设模式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基于数据的创新应用爆发式增长。

  有这么一种说法,在互联网时代,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好再出发,先上线、后迭代,拥抱变化才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这种说法未必绝对正确,但对我们很有启发。始终掌握在学校手中的核心技术、完善丰富的代码库和低耦合的应用建设思路,能够灵活应对从需求到形势到业态的各种变局,这一点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最大的遗憾还是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高校信息化人员的“委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才流失。不过随着信息化工作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信息化人才得到充分重视,这些可能很快将成为过去式,从去年以来的就业意向就能看出些许端倪。

  《中国教育网络》:南开大学“十四五”期间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以及发展蓝图是什么?

  张四海:南开大学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健全完善的包含组织架构、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及评价反馈的学校信息化治理体系,形成各主体广泛参与、普遍受益、共同担责的良性循环;建成泛在先进、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平台;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充分发挥数据对信息化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广泛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支撑服务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保障体系,营造新形态的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围绕科学评价和能力提升,为学校信息化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任务包括提升校园网接入能力、探索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深化数据治理、构建良性数据生态,打通教学信息化全过程、推动智慧教学资源整合,打造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科学计算等科研支撑平台,构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校园网络安全体系等。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看待高校信息化的“诗和远方”?

  张四海:高校信息化的“诗和远方”,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把“诗”理解为信息化人的一种情怀,而把“远方”看作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长期愿景。

  说到情怀,相信你我身边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甚至不通世故,始终全身心扑在技术工作中,只有在解决一段艰深的代码、或者搞定某个特别的需求时才能看到他们的笑容。

  这些人也许无法成为管理者,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奋斗决定了信息化事业发展的上限,支撑他们的正是一种热爱、一种情怀。大部分坚持在高校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的特质。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优秀的体系、精干的管理团队和充足的投入,决定着信息化事业的下限,二者缺一不可。

  再说到愿景,随着人工智能崛起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我们在畅想未来时开始有了清晰的方向。当AI可以自主实现需求分析、业务构建、环境优化和故障恢复时,传统的建设、运维、服务角色都将被取代,信息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的边界逐渐消失,我们将回归教育的本质:为决策者提供前沿发展理念、激发后来者的创新活力以及让AI更聪明。

  作者:王世新

  责编: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