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够带来什么?一是解决技术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发现用户想不到的事情;三是改善管理不精细的事;四是优化体验不舒服的事。
王新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教育信息化需要开拓创新
创新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从中文角度来看,创新孕育着一个突破,也蕴含着相应的风险。
“创”有一个仓,暗示着创新首先要有一个仓库进行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新”有一个亲,也就是信息化服务要亲近师生,所以要关注用户体验。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教育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不断深度融合到教育全过程,教与学环境要为师生随时提供服务,才能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的。
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教委也响应国家号召,发布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计划》,目标宗旨也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很多专家都在研究1.0和2.0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力量,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是其主要特征。
三个转变包括: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以上趋势背景都在提示我们,没有创新,教育信息化就无法进行。从教育信息化1.0、2.0再到教育信息化2035,它包含的是在教学(教育改革和网络育人)、科研(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管理(顶尖大学和现代治理)、服务(一流校园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创新需求。当前,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满足学校高速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信息化普遍存在“多、杂、散、偏”的问题:平台数量多、应用繁杂、系统孤立、偏离教育核心,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何从以技术设备为中心向以育人为中心转变?如何从碎片化建设转向系统化建设?如何从脉冲式应用转向常态化应用?如何解决运维升级等后续可持续性问题?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之路怎么选等等。
创新能够带来什么?一是解决技术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发现用户想不到的事情;三是改善管理不精细的事;四是优化体验不舒服的事。
面临的挑战
首先,创新不一定能成功。
一是从结果角度来看,创新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如果创新是单兵作战,并不重视应用的生态,就会产生精细化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二是过度创新,技术超前。好的技术一定是适合的和恰当的,而不是某个企业为我们提供新技术就能用起来的;
三是创新实践的落地时间过长;
四是有的创新会让用户体验变差。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包括师生用户都要有这样的认知:创新没那么简单。
其次,创新可能带来一定的隐患。
比如创新带来的安全隐患。包括隐私权限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用户的生物特征一次采集,可以被永久使用。
此外,创新需要有资金的支持。
科技公司的创新投入
如何在学校落地
第一,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在准备阶段,要进行用户调研,确定用户需求;在执行阶段,要坚定决心,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创新思维;在评价阶段,用户评价体系要避免以偏概全,有时候,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只有进行评价,才能激励、反馈和进步。
第二,为了精准获得需求,复旦大学做了很多努力,包括线上线下的调研问卷、内部头脑风暴。同时成立“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信息办各个中心,收集师生用户、二级单位、一线运维人员和学生助管团队的反馈,形成定期例会等机制。
第三,积极推动以购买服务方式取代定制开发模式。政府定标准、定目录,企业保产品、保运营,学校买服务、重使用。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系统接口、功能需求,搭建基础性、标准化的信息基础架构。学校及企业开发的应用能够以插件方式加入基础平台提供共享服务。
第四,坚决落实信息化应用“全面上云”。坚持教育专网和教育云的云网融合,提供教育云平台统一服务、统一管理。降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投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和学校高强度系统维保。
第五,通过创新逐步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发展和培育有情怀、有经验、有足够坚守力的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教育提供各种业务解决方案和教育技术服务,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产品生态。
第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信息化的建设还是应用,需要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去培育产品、培育用户,去迭代发展技术,要与有社会责任感、技术力量强、对教育业务熟悉的企业开展长期合作。
创新既可以是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应用的创新。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从1到100非常重要,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2015年推出网上办事大厅,开始时仅有约80项服务,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有250项在线业务。
创新一定是在合适的时间,有适合的技术和适合的对象才能取得成功。
复旦大学的创新成效
复旦大学从2009年开始探索管理与服务分离的建设模式,从个别应用入手,是国内最早进行“一站式服务”探索的高校之一。
复旦大学“一网通办”发展历程
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加强信息化统筹管理,2020年,复旦大学信息办召开了信息化专项工作会议,对全校的信息化项目做统筹安排;在信息化项目立项过程中增加对网络安全、数据归集、一网通办等的统筹考虑。
在过去一年中,信息办审核通过的信息化类项目合同有155项,召开了13场线上/线下专家论证会议,论证立项、验收项目165项。
在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办承担了三个角色:收集信息化工作中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的具体问题;协调处理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的日常有关问题;组织评估信息化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状况。
在构筑安全体系方面,复旦大学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我们努力守住安全的底线,降低师生的安全忧虑。
在教学服务融合创新方面,复旦大学探索“1+N”在线教学模式,支撑人才培养一体化要求,支持学校建设课程安全网络化探索。
去年底,复旦大学虚拟校园卡正式上线,“复活码”开启校园新生活。这对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了虚拟卡,所有人员进出校园都很便利。
不管如何创新,我们希望在校园里为师生提供的服务是一种美丽的风景,而这一美丽风景的极致就是不打扰,希望大家一起来努力打造智慧校园2.0。
【本文根据王新在2021高校信息化发展研讨会上所做报告整理,复旦大学张凯、赵泽宇和文捷对本文成稿亦有贡献;因篇幅等原因,未标注释和参考文献】
责编:郑艺龙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