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伟大的开发人员应有十大特质:热情居首

http://itpx.eol.cn  来源:  作者:伯乐在线 关关  2010-11-25    

  如今,每家公司都似乎成了科技公司。从软件创业公司到投机性投资公司、制药巨头和媒体巨头,它们都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软件业务行列。代码质量不仅成为了一个必需品,更成为了一个竞争优势。因为众多公司围绕软件而竞争,开发软件的人——软件工程师正显得越发重要。但是,你该如何发现那种百里挑一的程序员呢?在本文中,我们简明扼要地列出了明星开发人员的10种特质。

  1. 热爱编程

  编程是一种为了满足兴趣而心甘情愿去做的劳动(Programming is a labor of love)。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唯有真正的热情,才能完成真正的伟大事情。这里有个误解,认为编写代码是机械化并纯科学性的。事实上,最优秀的软件工程 师是工匠,他们能把能量、独创性和创造力融入到每一行代码中。伟大的工程师知道何时该把代码雕琢至完美,知道何时把大型系统像拼图一样组装到一块。热爱编 程的工程师从构建软件中获得满足,就好比一位作曲家在完成一部交响乐后而欣喜若狂。正是兴奋感和成就感,才造就了喜爱编程的明星工程师。

  2. 完成事情

  有很多技术人员只谈论软件而不编写代码(只说不做型)。而伟大软件工程师会真正去编码,这也是他们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是实际做事的人。聪明人都 知道,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直面问题,而不是花上数周来设计复杂又不必要的架构和函数库。优秀工程师应当会问:解决手头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最近的软 件开发方法——敏捷实践,正是专注那个。它的思想是,把复杂的项目拆分为短小的迭代,每个迭代只关注一小部分的增量功能。因为每个迭代对应的编码只需要数 周,所以功能易于管理并简单。

  3. 持续重构代码

  编码很像雕刻。要像艺术家一样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软件工程师也要通过可能的最佳方式来持续完善自己的代码,以达到目标。重新塑造代码的原则称为“重 构”,Martin Fowler在他的创意书中有相应描述。重构背后的原始思想是:改善代码而不改变其功能,移动调整部分代码以确保系统不腐,还有确保系统完成基于当前需求 该完成的事。持续重构可以让开发人员解决另一个著名的问题——“黑盒遗留代码”(这个问题基本无人想触及)。

  几十年的软件开发文化要求我们,不应该去改变正常工作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是我们成为了老旧代码的奴隶,老旧代码变得不稳定和不兼容。而 重构正好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因为我们是代码的主人,不是它的奴隶。重构在工程师和代码之间建立起持续的“对话”,并带来所有权、确定性、自信心和系统的稳定性。

  千万不要成为老旧代码的奴隶。如果代码是他人所写,或许你可以轻易推脱责任。但大多数时候,那些代码是自己所写,要拿得起放得下,旧代码该埋时,就把它埋了!

  4. 使用设计模式

  自从所谓的“四人帮”(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和John Vlissides)发表他们的著作——《设计模式》后,全世界的软件工程师一直都在讨论模式。在我们所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行为,模式无处不 在。软件工程自然也不例外。模式就是不断重现的跨语言跨系统的场景和机制。一位优秀的工程师通常能识别并利用模式,而不是受制于模式。工程师不应(强制) 让系统去适应某种模式,而需发现在系统中使用模式的时机(恰当使用模式)。在使用模式来确保正确性时,应借鉴利用前人的智慧结晶,使用以前能正当解决特定 工程问题的方法。但请切记:模式不是万灵药;不要为了使用设计模式而使用设计模式。

  5. 编写测试

  曾有段时间,软件工程师们认为测试不值得他们去做。然而,如果你不做测试,你怎么能确保代码就能正常工作呢?敏捷实践中的“单元测试”已获得普遍认 可,因为它注重编写测试来反映代码是否有效。随着系统增大,测试也随之增大。有经验的工程师知道并了解测试的价值所在,因为测试的目的就是创建一个能正常运作的系统。优秀的工程师通常会确保出现过一次的Bug不会再出现第二次。但优秀的工程师也知道,不应该浪费时间写那些琐碎或多余的测试,而需要专注测试 各个组件中的核心部分。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