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成为职业选择的“香饽饽”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
让“农民”成为职业选择的“香饽饽”
今年9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方源班”的21位学生,在这里他们将“修炼”3年,最终进入现代农场成为“农场主”。连“农民”都职业化了?带着好奇,前往该校一探究竟。
“2014年‘方源班’列入正规招生计划,面向应届高中毕业。通过4月份的自主招生考试,择优录取了21人。看来,当“农民”也成了职业选择的‘香饽饽’了。”该校副院长简祖平向介绍。
据悉,2013年太仓市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主动联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政校合作,政府买单、定向招生、定岗培养的方式,开设了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太仓班”。开班一年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得到了委培方的充分肯定。此次江苏方源集团与该院合作以“订单培养”的模式开设“方源班”,正是在“太仓班”成功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10月14日,“方源班”入学教育在该校举行。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刘炯处长、吴生良副处长代表方源集团出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贾君致辞并主持仪式。会上,学校方向“方源班”的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师资配备、专业设置、学习目标等情况,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方源集团也向同学们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明确服务“三农”的目标,勤于学习,主动创新,注重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转化能力,把自己锻造成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新一代“农场主”。
“他们不用交学费,每年的2400元全部由政府或企业买单,毕业后的工作统一安排。这些新型的‘农场主’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收入也会相当可观。”刘炯处长表示,方源集团与学院协商,制定了未来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每年委托学院培养集团所需的专业人才。
“‘方源班’是学院专业创新的又一成功典范,未来可以预见,与政府合作,与企业互动,与行业交流,这种‘专属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更加流行。”学校副院长贾君认为,职业学校要有开放的意识,放宽视野,解放思路,才能更好地专业创新、教育创新。
-如何创新“农场主”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作为农林类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和输出基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通过“学校主动、政府推动、企业互动”的方式,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瓶颈,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发展的“农场主”培养的新模式。
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该院与企业多次商讨,共同制订“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装备技术”为核心的“四模块”现代农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模块课程,编写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共建合作农场,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每学期安排2-3周的时间到合作农场进行生产性实训,解决培养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整合企业资源,共建一支整体水平高、能为企业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图1方源班“四段式”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农场主”修读的课程有哪些?
“方源班”在校期间要修读的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四模块现代农业课程。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确定《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图2方源班专业课程结构
-“农场主”要具备哪些能力?
职业农民的培养着力于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主动服务“三农”的意识;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自觉的创业意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英语查、译、写,计算机系统安装,常用办公软件使用,常用应用文写作、公文处理等。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学农、爱农,从事农业、献身农业的专业思想;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能够进行水稻、小麦、大豆、茶叶、蔬菜、林木等植物生产;能识别田间主要病虫害、进行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能操作常用的农业机械,并能进行农业机械的维护工作;能进行设施大棚、农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能进行农业物联网的布线、网络管理、信息采集、大棚系统部署工作;能在农场和现代农业企业中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
职业拓展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