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勾画出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谋篇布局,五中全会把“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条摆在了十二项重要举措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与时俱进、高屋建瓴、意蕴深邃,既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大势,又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既立足当前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现实要求,又着眼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
一、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内涵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是党中央创新战略的承接与递进。从党的十八大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创新发展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从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的谋划部署,在一以贯之坚持创新核心位置的同时,注重通过制定实施因时而变的目标和战略来推动创新发展。可以说,正是在这种相互承接、不断递进的战略部署指引下,我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整体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人力、财力,此时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对特殊国际环境的回应,更是我国科技能力提升的必然战略抉择。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是我国“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习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在对我国国情做出准确判断基础上提出的战略部署。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主要内容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科技自主创新无疑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变量。对于民生改善而言,“十四五”将开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协作关系。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在于科技与市场经济的高度结合。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之“新”在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原则把企业和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以市场经济效益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有效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切忌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大包大揽。只有通过市场实现创新主体的自主权、决定权,才能形成自主创新从涓涓细流到创新洪流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好统筹各方的组织协调作用,促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要全力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着力营造涵盖政策、法律、文化、社会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体现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2008年金融危机,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面对我国的技术贸易封锁越加严苛,以自主创新实现进口替代是必然选择。但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科技开放合作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科技要发展,主要靠自己,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保证产业链安全,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借助外力提升创新能级,走开放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之路,主动学习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知识和技术,同时实现我国领先技术的对外分享、惠及全球。
二、清醒认识亟待补齐的自主创新短板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相比,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自主、自立、自强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补齐的短板。近些年我国英文论文发表数量、文章被引用数量、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增长令人瞩目,均位居世界第二,但科研中的高数量、低质量问题明显,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国市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而部分发达国家可以高达40%。
近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些发达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冲击了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我国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及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导致的“卡脖子”问题更加凸显。“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要走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创新路子,就要把自主创新、技术自立自强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三、 着重抓好“十四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的发力点
创新当自主,自立能自强。在“十四五”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在三个方面抓好战略支撑的发力点:
第一,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形成创新链的动力源。要打破创新一维线性模式下割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传统观念,既关注探索客观现象和可观察事实基本原理的纯基础研究,更要关注突出应用背景、服务国家战略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关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人口健康等领域的颠覆性和变革性科学与技术, 解决“卡脖子”技术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 促进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创新链条提供动力源。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完备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强化基础研究项目部署,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健全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扩大多元化投入,鼓励优势企业借鉴华为模式,布局新型工业研究院或战略研究院,加大对基础研究环节投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
第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迈上价值链中高端。“十四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突破口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此,一要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在关键环节存在的技术短板,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引导创新要素在产业链的集成和配置,精准突破制约产业链的技术断点和堵点,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上用自主创新打破进口垄断,实现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攀升。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体,重点关注目前已取得较大技术突破的领域,以国内分工与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与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主导建立拥有核心高端技术的全球价值链。
第三,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开辟全球科技竞争新赛道。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然大大缩小,甚至在量子信息、超级计算、5G技术等领域并跑、领跑世界。因此,要抓住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和数字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新机遇,研判全球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未来可能引领科技革命的技术制定长期跟踪与研究规划,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提升中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胡雅蓓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