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闻联播》报道!近日,“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创5个国际首次!
2022-09-08 09:16:00
南京大学

  近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本次“羲和”探日成果发布会以太阳科学探测和新型卫星技术为主,创下5个“国际首次”,对于后续开展太阳空间探测任务以及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林益明、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出席发布仪式并讲话,丁明德教授代表科学与应用系统做了“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成果的报告并接受了记者采访。8月30日晚,《新闻联播》对成果发布进行了报道。

  “羲和号”卫星是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由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联合研发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于2021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

  作为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经过前期在轨测试与调试,“羲和号”已成功实现了国际首次空间太阳 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Ι谱线和 FeΙ谱线的精细结构。目前,“羲和号”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务计划开展科学观测,已经观测到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开展。“羲和号”的科学数据向全球开放共享。

“羲和号”卫星发射前照片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南大人探索的足迹,印刻在仰望星空的每篇书卷。在浩瀚宇宙的探索道路上,闪耀着无数“南大力量”。

赵九章校友

潘厚任校友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背后就蕴藏着南大智慧,这颗卫星的主要倡导者赵九章和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都是南京大学的校友。

  南大校友任新民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他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如今,南大人与时代一同进步,和世界一起探索,追求卓越的脚步从未停留。一代又一代南大人接过求知的烛火,点亮未知的迷茫,共同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将科学探索和科学精神接力传承,矢志不渝为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0年7月25日,由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领衔研发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该卫星配备了自主研发的龙虾眼聚焦X射线探测器与高精度小型载荷平台,长期在轨工作期间将验证X射线能段的大视场聚焦成像技术,并完成若干重要的空间X射线探测实验,特别是在X射线能段开展深度探测暗物质信号的研究。

南大天空院师生和合作单位老师在“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发射现场合影

  2021年9月4日,南京大学迎来了中国嫦娥五号取回的1克月球土壤。在获得月壤的13家单位中,南京大学是唯一研究月壤改造和催化利用,实现月球资源原位利用和地外能源转换的单位。获取的月壤基于2020年南京大学牵头的“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地外原位资源利用的人工光合成材料与系统研究”,完成基于月壤的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与装备的设计、制备与利用。

  2022年6月20日,“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启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标志着由南京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提出的创建“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组建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创新联盟的建设和航天先进材料的生态圈,在未来的3至5年内,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支撑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形成一系列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创造性人才,从材料领域的持续提升,为未来中国航天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

  从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到建设航天强国,追逐星辰大海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南大人的智慧和心血。追梦太空,永不止步。未来,愿更多南大人加入“探月逐星”的行列,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