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金+2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实现双突破!
2022-11-23 08:56: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近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竞赛结果揭晓。本届项目大赛共有41个省级赛会单位组织动员全国学校志愿服务团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组织和其他志愿服务队的140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参与,经各高校推荐、省级初评、全国评审等环节,150个项目获得金奖,350个项目获得银奖。

  祝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航万家——

  法律援助赋能社区治理项目

  研支团西藏分队

  逐梦蓝天——

  拉萨市青少年三航科普项目

  荣获金奖

  航空学院

  绿迹长江——

  科技赋能长江大保护项目

  能源与动力学院

  爱在可可西里——

  以科技助力高原生态环保项目

  荣获银奖

  这是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该大赛以来

  首次获得金奖荣誉

  实现在获奖奖项与数量上双突破!

 

  

  据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自2014年举办以来,每届历时两年,参赛项目主体包括学校志愿服务团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组织和其他志愿服务队,是全口径青年志愿者的青春盛会。本次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赛已成为展示宣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凝聚引领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健全志愿服务比选机制和成长体系,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等重要平台载体。

  以坚定信念指引前进方向

  以志愿精神点燃奋进斗志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他们以实际行动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诠释新时代青年担当

  让我们一起听听

  他们的志愿服务故事~

  金奖项目

  法航万家—法律援助赋能社区治理项目

  法航万家团队致力于打造法律援助赋能社区治理的青年公益品牌,团队从基层调研出发,以满足社区法律需求、化解基层纠纷为目标。两年来,号召、组织1800多名志愿者投身基层服务,深入全国各地社区100余家,开展服务2500余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47家中央级、省市级媒体累计报道200余次,获得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全链条服务,精准反馈法律需求

  团队推出“启航计划”与“护航计划”,通过向社区居民提供普法服务、法律援助服务,扩大公益影响力。法航万家工作室打造集社区需求发布、服务接单、评价反馈为一体的线上小程序;建立线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高校志愿者定点值班,及时反馈社区的法律需求。

  多渠道资源,校地合作赋能社区治理

  工作室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师生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以满足社区多层次治理需求。在校内建立“人文学院导师库”和“志愿团队合作库”,引入2000余名专家教师、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志愿者达10879人次。校外建立“校外合作库”,广泛挖掘南航校友资源,与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其他高校、基金会、社会机构5类单位开展合作,促成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联动模式。

  个性化活动,倾力打造公益品牌

  工作室为社区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打造青年公益品牌。特色服务——三色课堂分为儿童·蓝色课堂、青年·红色课堂、老人·金色课堂,以三大群体为服务对象,定期在18个中标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培训、情景剧表演等活动926场。此外,在社区定时开展法制教育、养老帮扶、医疗防范、环保解读等流动普法服务462场。

  逐梦蓝天—拉萨市青少年三航科普项目

  项目以8~16岁的拉萨市青少年为主服务体,针对不同学龄学生的认知需求特点,开展三航科普宣传教育。团队坚持校地共建,与拉萨市团市委共建拉萨市首个青少年三航科普基地,并搭建了南京市与拉萨市线上交流学习平台,提升志愿服务的宽度与广度。目前,项目运行已实现课程化、社区化、基地化,建成包括3类课程、40个学时的课程体系,在拉萨市10所中小学、15个社区开展三航科普课程100余次,服务当地青少年14000人次。

  专业团队:你尽管飞翔,有我们护航

  项目成立初期,团队聘请以南航专业教师为首的专家顾问团队,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团队力量。同时,建立志愿者及储备志愿者信息库,拓展团队专业力量,并根据专业能力匹配课程制作、实践教学、文化宣传等工作。

  科普课堂:课堂越有趣,学生越专注

  团队依托南航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校地联动合作,建成包括3类课程、40个学时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龄学生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搭建南航团支部与西藏当地教学班的结对平台,共同开展趣味课堂教学。

  科普阵地:小小的基地,承载大大的梦想

  团队倾力打造三航科普“第二课堂”,旨在为学生们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让知识“活”起来。团队于拉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了拉萨市内第一个航空航天民航知识科普阵地,包括文化交流区、知识科普区、视频播放区、航模观展区等模块,让孩子们既能学习书本知识,也能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知识的力量。

  银奖项目

  绿迹长江—科技赋能长江大保护项目

  团队坚持“以专业所学诉诸环保之心”,以科技助力长江水质监测为主,辅以科普课堂、宣讲调研、巡河护水等形式开展服务。六年来,团队已联合10余所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组织625名志愿者,前往10省40市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累计21739小时,组织巡河活动136次、取水检测活动117次,为4000余名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开设科普课程超400课时,开展宣讲调研活动近200次,形成调研报告10余万字。

  愿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长江生态环境关系子孙后代、民族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项目“从零到一,从一到N”。2017年,项目成员结识了飞行器设计专业乔新教授,93岁高龄仍热衷长江保护事业,在他的启发下,项目专业化的想法愈发清晰。同年,第八届母亲河奖个人奖获得者盛建老师与项目成员深度探讨长江水质检测方法,启发运用航空专业知识赋能长江大保护。

  以专业所学诉诸环保之心

  团队聚焦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社会大众“五位一体”的主体,针对不同主体提供不同服务,全方位促进全员、全过程的长江保护。构建“1+X”志愿服务模式。以“1”个科技助力长江水质监测服务为主,辅以科普课堂、宣讲调研、巡河护水等,推动长江保护专业化、智慧化,助力政府科学决策、企业科学排放、大众长江保护意识提高。利用航空专业知识建立服务优势,研制无人机4架,安装悬浮设备和取水升降装置开展水质取样,参与了江心洲、固城湖等各地水质检测117次。

  “绿色长征”,航空学子一直在行动

  六年来,团队利用无人机取水监测长江水质,每月组织南京巡河清河志愿活动,定期清理河道;加入“同饮一江水,守护绿篱笆”“与你一起守望碧水”等社会长江保护公益行动,组织环河环湖公益行走活动2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2400人次。加入江苏“江河卫士”联盟,开展护水、安全饮水宣讲活动30余次。获得央视《晚间新闻》专题报道,相关事迹累计获得中国青年网、宜宾电视台、扬子晚报等各级媒体报道170余次。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水利专项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省“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0余项。

  爱在可可西里一科技助力高原生态环保项目

  团队是可可西里首个、索南达杰保护站唯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自2017年7月项目开展以来,形成了围绕可可西里1个基地,科技、生态、教育3大赋能,依托高校、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与游学基地5大资源的“135”志愿服务模式。6年来,团队动员组织了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志愿者,在当地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

 

  以规范培训筑牢安全底线

  从平原到高原,考验意志,更考验身体。为了保障项目安全运行,团队每年邀请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负责人为成员定期进行安全急救培训和应对高反培训,并于每年四月份开展体能训练,增强身体素质,凝聚团队力量。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的专业人员随队前往保护站,对成员及站上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健康检测,以保障生命健康安全。

  用专业优势打造项目特色

  2017年,怀揣着对可可西里的向往,一群稚嫩的少年“闯”进可可西里,这一“闯”便是与可可西里约定的开始。六年来,团队不断探索前进,向保护站捐赠了无人机、油泵、汽车脱困器等科技产品,助力保护站技术升级,减轻站上工作压力;以环保与生态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涵盖17个系列,宣扬可可西里文化;形成了以可可西里精神为内核的课程体系,将64门思政课程推广至20余所中小学,覆盖35所高校,宣传可可西里精神;为保护站配置设备33台,语音讲解服务50余万次,接待展厅游客30余万次。

  借媒体平台传播志愿精神

  项目荣获第七届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之最佳暑期实践团队(全国仅10个),并在颁奖主会场作专题分享;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平台累计发布160篇公众号文章,7部纪录片、公益广告、创意短片,全网点击量超1200万次。团队相继参与FIRST电影展、CCTV10《科学动物园》、青海电视台《青海故事会》等节目录制。

  以所学专业助力祖国建设

  以赤子之心书写青春篇章

  未来

  南航青年定将践行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服务精神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

  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