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距高考还有100天!南京大学吕建校长为你打call
2023-02-26 10:50:00
南京大学

  2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祝福全国高考学子,这是自2020年以来,吕校长第四年为考生打气加油!“期待你们成为‘南大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与我们自豪同行。”祝福中,吕校长透露了南大办学喜人成绩和招生关键信息。“‘双一流’建设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实力新跨越,让我们更有力量支持南大师生勇攀科学高峰。苏州校区招生和新生寻根鼓楼的办学新格局,让我们更有信心助力人人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

1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

南京大学办学取得新跨越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南京大学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奋进之年。”南大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1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整体跨越,让我们更有力量支持南大师生勇攀科学高峰。

  去年,南大12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自然指数”创历史新高、继续稳居世界高校前列,参与研发的“羲和号”卫星创造了五个“国际首次”。

本科继续扩招

苏州校区仍将是报考热门

  随着办学空间拓展和办学内涵提升,南京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规模将增至3930人,招生总计划继续增加。

  去年,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开始本科招生。首年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字经济4个本科专业,按照技术科学试验班大类与南京各校区使用统一院校代码招生。2022年,苏州校区共录取503人。在本科普通批次,技术科学试验班录取分数线较学校理科录取平均分数线高1.8分。

  今年,两城各校区将继续实行同一代码招生,通过“同一院校代码、同为大类招生、同步分流机制、同享培养资源、同样毕业证书”将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的培养理念落实到招生培养各环节和各校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的办学定位,将使苏州校区继续成为报考热门。

时隔三十年

寻根性办学获新生点赞

  2022年9月19日,南京大学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在鼓楼校区苏浙运动场举行。时隔三十年,南大鼓楼校区再次迎来本科新生。

  鼓楼校区办学条件提质升级后,新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生宿舍拥有独立热水卫浴和空调。2023级入学新生,也将全部入住鼓楼校区,在新生学院的不同书院学习生活,在与历史的联结中感知百廿南大的办学初心和使命、文化和精神。新生可以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小礼堂与院士、名家共飨“南雍下午茶”,在“新生午餐会”与人文社科名家碰撞思想,在新生专属节日“新新节”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双创“新工坊”萌发创新种子……

南赫学院来了!

拟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南京大学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2022年,南京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设立南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简称“南赫学院”)。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的最高学府,也是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全球顶级高校。两校将融合优势,打造前沿引领、多学科交叉的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服务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问题。南赫学院的招生也将进一步丰富南大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南大将在部分省份设置招生计划,报考学生需要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具有较好数理基础和英语水平。

强基计划强调新定位

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展强基计划新试点,将高校选拔从高考出分后调整为高考出分前进行。通过初试方式选拔部分生源进入复试考核,然后根据高考成绩和复试成绩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从录取结果来看,高中阶段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并在较深层次有探究实践,以及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考生更容易通过理科专业的初试。江苏综合评价也将聚焦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联动对招生专业和选拔方式进行调整。

  南大正以雄厚的学科优势,卓越的培养模式和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迎时代挑战、开办学新局、守育人初心,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不断为学生构筑更为丰富鲜活的学习体验,培养造就更多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离高考还有100天,吕建校长对考生们发来邀请:“期待你们成为‘南大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与我们自豪同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南京大学 2023-02-09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