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一些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走联合办学之路已成为当时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镇江高专的建立也正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镇江市委、市政府决策,1992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原镇江市职业大学、镇江市教育学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三所市属高校合并组建镇江高专。组建后,学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在“团结协作,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镇江高专精神鼓舞下,坚持边联合、边改革、边探索、边发展,不仅使三所学校的联合办学得到顺利实施,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我作为组建镇江高专后的首任党委书记、校长,对三所高校在合并办学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作了一些粗略的记忆。
联合办学思路的提出
上世纪80年代末,江苏省教委就提出了“一个中型城市要办好一所市属高校”的设想,并且陆续进行了一些联合办学的试点,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镇江市三所市属高校联合建立镇江高专,一方面是受到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镇江市的“市情”和我们学校的“校情”这些特定因素有关。
镇江原三所市属高校都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地方经济建设速度的加速和人才需求的急速增加,原三所地方高校的一些先天性不足和特殊困难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原镇江职业大学占地面积太小,仅有六亩八分地(原健康路小学的地盘),此前在达标检查中被亮了“黄牌”;原镇江教育学院虽然已经通过了国家教委的验收,但是由于学校性质所限,再加上我市已有一所省属师专,所以生源严重不足;原镇江广播电视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一直没有办学场所,在教育学院内租借了一栋小楼办公,教职工戏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加上原三校功能单一、经费紧缺、师资不足、综合效益较低等等,使各校的独立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到了1990年前后,镇江原三所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似乎都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呢?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联合办学的构想,江苏省教委领导很支持这个想法,并多次来镇江与市领导一起筹划我市三所市属高校联合办学的试点工作。接着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委高教工委具体负责,从原三校抽调部分同志于1990年开始着手研究市属高校联合办学方案。经过将近一年的调研考察、深入论证、精心设计,反复征求群众意见,使三校合并建立镇江高专的构想渐趋成熟。
1991年初,镇江市政府正式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提交了三所地方高校联合办学的请示。此后省政府也向国家教委提交了报告,1992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后,1992年4月江苏省政府也做了批复,同意组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这样镇江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的镇江高专筹备领导小组,抓紧做好各项筹备组建工作。“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的校牌请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曾任江苏省委书记)彭冲题写。在筹备工作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就决定组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1992年7月8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终于挂牌成立了。
采用紧密型实体合并模式的依据
镇江高专采用紧密型实体合并的模式,主要是根据镇江三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原三所市属高校办学规模不大,合并以后不仅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可以互补,而且在办学功能方面的互补性也很强。因为,职业大学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教育学院是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广播电视大学是以远距离教育为主,三所学校合并办学以后,可以真正实现一校多功能,集工科、文科、理科、师范以及职前、职后教育于一体,成为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便于根据地方人才市场需要灵活确立办学形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类专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提高办事能力。鉴于上述的特定因素,国家教委和省政府在关于建立镇江高专的批文中,明确确定了镇江高专采取三校合并的紧密型联合方式,并且采用一块牌子,一套班子起“化学变化”,进一步搞好试点工作。
保障合并办学的思路举措
为了保证紧密型合并办学的顺利实施,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进行安排和组织,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到已实行联合办学的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借鉴他们联合办学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针对自身实际,研究分析联合办学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保证三校合并后的镇江高专从一开始就在正常化轨道上运行。对此,采取了“五统一”的做法。
(一) 统一思想认识
三校合并前夕,广大教职工思想情况比较复杂,不少同志出于对原来单位的不舍、对同事的感情、对原来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很担心在三校合并以后会出现“谁吃掉谁”的局面,担心“三家人”合到一起以后,相互之间难以和睦相处,担心合并后在干部任免、工作安排等方面“自己人”会吃亏等等。针对这些想法,我们首先统一党委一班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加强团结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和干部要自觉做到,凡是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做,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原三校的绝大多数干部和职工在必须走合并办学之路的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为三校合并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二) 统一设置组织机构
利用合并的契机,我们将原三校所有机构一律撤销,本着精干和高效的原则重新组建。按实际工作需要来设置机构,能不设的机构就坚决不设,能合署办公的就合署办公,比如我们把党办和校办、纪委和监察室、团委和学生处、保卫处和保卫部等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使新设的机构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的要求。
(三) 统一考核任用干部
三校合并以后如何挑选任用中层干部,对不宜再任用的中层干部又如何安排是合并办学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在这方面,学校当时坚持了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原三校58岁以下的全体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了全面考核,58岁以上的同志改任非领导职务。为了公正、客观起见,这项工作请市委高教工委直接负责。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原先三校中层干部进行了考察,广泛听取意见,并公开进行民主测评,最后考核组形成了书面考核意见,供干部任用时参考。
二是因事设岗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量来确定干部岗位和职数,不搞因人设岗,不搞无原则的照顾。
三是因才用人的原则。综合考虑干部的各方面素质,统筹调配,力争把每一个干部都能安排到最能发挥其工作专长的岗位上去。
四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合理安排好落聘干部,特别是因年龄偏大而未能聘用的老同志,都保留了他们的原职级待遇,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局面。
此外,当时还根据三校刚合并,干部群众之间缺乏足够了解这一具体情况。对首批任用的干部一律采取过渡的办法,先安排为部门负责人,试用一年,再经全面考核后正式任命上岗,对不称职的及时给予调整,并从年轻的基层干部中提拔优秀分子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里。
(四)统一调配聘任工作人员
根据合并办学的需要,当时把原三校全体工作人员打散后统一进行调配,安排既考虑本人的合理要求,又注重工作实际,在干部人选落实以后,及时将他们安排到位。保证了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稳定了人心。
(五)统一工作程序和各项制度
为了促进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三校合并以后,当即研究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范围》《镇江高专党委会议事制度》《镇江高专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以及全校统一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明确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及各项规定,对规范工作程序,协调工作步调,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