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是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开展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天,这天红色基因寻访团成员在涂山村党建宣传员的带领下拜访了董学云爷爷,在他的家中聆听了他的红色故事,感受到了来自于那个年代的红色基因。
董学云爷爷今年83岁,刚去到爷爷家中时爷爷正在自家菜地里劳作,红色基因寻访团成员们最先看到的是爷爷家中简陋的装饰和小院子里时不时蹦跶的家禽,当团队成员正沉醉于家禽的可爱与生机中时,一个声音从传来,“这是共青城大学城来的学生,他们想来跟你聊会天,了解一下你身上发生的故事。”是党建宣传员姐姐在向董爷爷介绍这群来到泽泉乡涂山村实践的大学生们。第一眼见到董爷爷便发现爷爷满头大汗,手中拿着锄地的工具,佝偻着背,跟成员们的爷爷有着几分相似,是印象中典型老一代农民的形象。在简单自我介绍之后,爷爷便开始招呼这群小孩了,嘴里还在不停的嘟囔着“家里有点脏,希望你们不要介意。”听到这句话的成员们不由的震惊了,虽说爷爷家有些许简陋,没有大富人家似的冠冕堂皇,但也没到令人“嫌弃”的地步。
图为团队成员在董学云爷爷家中与董爷爷聊天。
1955年10月18日,98个上海年轻人到达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没有房屋,没有粮食的开荒之地开启了垦荒之旅。1957年,江西省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根据实情,德安县委把“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取名为德安县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到1969年3月,德安县委作出决定,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现在的南湖。从此共青人就在南湖这块土地上重新建场,开始用自已的双手和血汗谱写发展经济的新篇章。而董学云爷爷便是这“乔迁青年”中的一员。
董爷爷告诉成员们他在共青垦殖场主要工作是放牛、开荒时和大家一起种田等,而后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爷爷的工作逐渐转变成了修建房子等;在董爷爷那一辈人家中大多有许多兄弟姐妹,为补贴家用董爷爷还曾在公社工作过,1959年董爷爷前往江西田昌参与拖拉机培训,学会之后便回到公社开拖拉机,当时公社只有两台不同种类的拖拉机——履带式和轮胎式的拖拉机,而爷爷的主要工作则是使用拖拉机在田里除草、翻土等田地修理工作。而后,在时代发展的驱使下爷爷又前往井冈山学习汽车的使用,开起了汽车,他说:“尽管当时的村民都是按时出工,到点下班,但是会开拖拉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至今为止我仅仅只有9年没有开过汽车。”每每谈及到这些爷爷的语气中和眼中都流露出了满满的自豪感。
作为老一辈的垦荒青年,董爷爷见证了涂山的发展历程,他告诉团队成员们跟他一同来到涂山垦荒的青年共有两三百人,全是如我们一般大小的年轻劳动力,但是现在跟董爷爷同期前往涂山开垦的大多数人都已经离开涂山了,留在涂山的不足40人……
在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难免有听不懂方言的地方,但是爷爷总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比划或以书写的方式来告诉成员们,本以为爷爷是一个“博学之士”,但当得知爷爷只有一年的学龄后,越发的佩服他,董爷爷说自己是一个很钻研的人,愿意去学习自己所不擅长不了解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爷爷也会关注新闻,对于新闻的了解是与时代同进步的,对于时事政治爷爷更是侃侃而谈,他最近在关注的便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局势。
在与董爷爷短短半小时的交谈中爷爷都是乐呵呵的,“我这个人就是乐观开朗,看什么呢事情都很开心,不放在心上”,爷爷这种乐观的态度也在触动着这群小年轻们,他经历了涂山村最艰难的岁月,参与了涂山村的发展变迁,也因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但是在他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任何一点岁月将他折断的痕迹,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或许就是在这不断变迁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一个宝藏。
离开时,爷爷还在不停的对着这群涉世未深的成员们说:“现在的学生生活相较于他们而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正在不断的进步,你们不能适应老一辈的各项生活习惯和生产工具,而我们作为老一辈人也对于新时代的新事物有很大的不了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并且告诫成员们,要保持独立的思考与见解,不要过分的依赖于父母,要肩负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做新时代的赶路人。(通讯员 黎榆乐 张杰 廖佳丽/供图 邢宇翔)
图为团队成员离开时董爷爷紧紧握着成员们的手的合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