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地方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维度
2024-07-24 12:45:00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基于此,九江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汇聚善用“大思政课”的大合力;拓展善用“大思政课”的大格局;搭建善用“大思政课”的大课堂。

  一、主体维度:汇聚善用“大思政课”的大合力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其中“我们”是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结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实践主体为教师队伍、教育工作者及全党和全社会。

  一是要把牢教师队伍这一关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思政工作关键在队伍、在教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这样才可能成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好老师”,勇做心怀“国之大者”的高校“大先生”。九江学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抓好思想铸魂、价值引领、实践历练、心理健康、日常教育等环节。九江学院推进思想课“手拉手”集体备课,形成省内高校同备一门课、学院定期集体备课、实施“校领导上思政课”行动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通过“双师同台”“师生同台”“一课多师”等教学方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把握教师队伍这一关键。

  二是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发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及思政课程就能完成,还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发力。为此,九江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遵循教育价值使命,以学生为中心,将坚持德育领航,用党的思想铸魂育人;强化智育实践,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聚焦体育素养,探索以体育人新优势;注重美育浸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创新劳动实践,打造多元化新品牌,着力打造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学院上下联动、广大干部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五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实现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兼容并蓄重要作用,通过部分领域的交织交融,实现整体统一进步,从而构建综合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要全党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把“大思政课”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者和责任主体的承担者,同时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如“双师同堂”特邀讲师、九江市史志办原副主任柳秋荣讲述区域红色文化;邀请2010届校友、江西同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波来校,讲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担当和作为。开展“红色访谈”,选取九江十位红色人物、十处红色遗址进行寻访,丰富思政课程的地域元素。

  二、理念维度:拓展善用“大思政课”的大格局

  “大思政课”之“大”,并非单纯强调思政课堂规模之大,而是强调“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有深度和力度,要有大格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均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虽然存有差异,但其育人目标及育人规律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程设置的目的都致力于立德树人。因此,在拓展善用“大思政课”的理念上,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育人效应,这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课堂育人效果与坚定师生理想信念的实践要求,更是实现“三全育人”这一大格局的内在要求。九江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通过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以小见大,以变与不变,把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问题、承担的使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拓展思政课程育人渠道。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思政课程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积极探索思政必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如积极推进“问题式专题化团队”团队教学改革、“学生课前讲时政新闻”等,同时结合思政课教师特长,积极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内容。二是明确课程思政价值导向。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瑰宝的魅力,使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进而争当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推进两类课程互构互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价值指向上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构互通、形成协同融合效应提供了新方向和新尝试。因此,学校也积极依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地域资源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专业知识练就与地域资源滋养相结合。

  三、方法维度:搭建善用“大思政课”的大课堂

  善用“大思政课”之“善”,即我们如何来善于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何将校内的“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的“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课堂协同育人效应,讲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下,大学生的担当和作为。基于此,九江学院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一是静态育人形态形成规模。学校深挖位于九江的白鹿洞书院中蕴含的书院文化,在校园内建设书院文化广场,将书院学规篆刻于广场醒目之处,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讲解书院文化,浸润式地感受先贤如何按照学、问、思、辩的“为学之序”来穷理正心及修己治人;不断将永修艾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岷山革命根据地、万家岭大捷、瑞昌“铁肩膀”文化展馆、抗洪纪念广场等所蕴含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堂,切实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地域优秀文化的魅力。二是动态育人形态不断深入。充分发挥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作用,推出“红色文化之旅”“马克思主义宣讲团”“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团”“井冈山精神宣讲团”等,以微视频、微党课、微团课等形式,通过“思政教育+互联网”的形式开展动态育人形态。同时将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图片、自然风光、名人诗词、特色书画等利用网络形式进行展播,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切实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提升动态育人实效。(来源:九江学院;作者:谢伏华、陈胜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