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定南县第三小学因地制宜,多方筹措,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县水保局的大力支持投入80余万元,于2019年底建成了高标准、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命名为“本草园”。2020年开学初,劳动基地投入使用,开启了定南三小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将“本草园”进行分班管理,为每个班划分一块“责任田”,每班按照节气时令种植农作物和蔬菜,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作物特征、种植要求、营养价值、典故故事等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本班“责任田”的劳动实践中。
定南三小劳动实践基地——“本草园”鸟瞰图
多元融合,整体架构劳动融合育人课程体系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相关课程之中,不断完善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劳动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一是研发“基础型”课程,家校社一体化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从三大方面9个系列研发新时期劳动融合育人校本课程。三大方面,指“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本草园劳动”;9个系列,包括“校内劳动”4个系列:我爱学习、美化教室、美化校园、整理系列;“家务劳动”4个系列:整理系列、美食系列、日常技能、工具使用;“本草园劳动”1个系列。一至六年级的每一个系列之间呈现循序渐进或者螺旋递升的结构关系。
二是丰富“探究型”课程,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结合新教育实验的“每月一事”行动,定南三小研发探究型“德育”系列课程,包括“养成习惯教育”“花样童年”课程,这两门课程中均包含主题活动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养成习惯教育”为定南三小学生“学习准备期”的微型德育课程,其中“养成好习惯”板块中的“学会整理我最棒”“始业教育”“公共物品爱惜好”等几个小课题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花样童年”为校内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其中“五一节”、“环保节能”、“采摘节”“丰收节”等主题活动与劳动融合育人密切相关。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劳动风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得到培育。
三是打造“特色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劳动教育需求:
以劳动基地为中心,融合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研发卓越课程等新教育实验行动,打造定南三小新教育实验新样态。
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是使学生学会自食其力,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建立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结合果蔬种植的整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体贴父母辛苦、感受生命强大、有付出才有收获、珍惜劳动成果等德行教育。在学生种植的果蔬成熟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收获节”“采摘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道德成长。
定南三小学生在“收获节”中的蔬菜义卖活动
劳动教育与主题阅读相融合。在劳动融合育人中,学科阅读加实践的教育方式也是以劳育人的重要途径。在蔬菜种植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查阅本地土壤特点的资料,查阅关于适合本地播种植物的种类、植物的生长特点、种植要求等资料,诵读有关节气的诗歌、谚语,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
劳动教育与习作训练相融合。劳动实践蕴含丰富的写作资源。学校以“师生共写随笔”为抓手,结合劳动实践活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带领学生在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全员参与,指导学生对劳动过程开展说写训练,引导学生暮省,撰写日记,记录自已的劳动感爱、见闻经历、成长感悟。
劳动教育与班本课程相融合。围绕“营造书香校园”行动,以“本草园”种植为切入点,开展“植物”阅读课程,每个班根据种植果蔬的时令开展“二十四节气”晨诵课程,围绕本班种植的植物特性开展相关课程,例如花生课程、萝卜课程等。
劳动教育与家校共育相融合。学校是劳动融合育人的主阵地,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家校协同并进,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才能得到真正强化。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每个班邀请家长到“本草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种植劳动;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进入课堂给学生上种植课,藉此丰富师生的劳动种植知识;学生与家长一同参与“收获节”和对劳动种植情况进行实地评价考核。
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相融合。劳动可以创造美,劳动的形式和劳动的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校要求美术教师和班主任一起把学生带至本草园进行写生,把写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教育;运用植物的果实进行手工、绘画等创作,研发相关课程;学生把这些果蔬做成美食和精美的手工作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和改变。
家校协同,系统化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力量,拓宽各种资源渠道,形成家校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
一是融入课堂,确保劳动教育有序开展: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以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本草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将学生管理一日常规与每天劳动时间有机结合,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班主任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辅导。校内劳动以班级为主体进行;家务劳动由班主任进行引导,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具体实践;“本草园”的劳动由班主任预先在校内进行辅导,然后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或者与家长协调,带领学生全员参与劳动。此外,在探究型课程和特色化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二是岗位实践,确保每个学生充分参与:
学校每天定人(人人参与)、定岗(人人均有班级劳动岗位)、定时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在参与劳动活动时,学生自己确定劳动岗位,一学期或者一个月轮换一次。
三是家校联动,确保劳动教育对接真实生活:
围绕校园生活,开展缔造完美教室、文明礼仪岗等活动,学生在体验“文明礼仪之星”等角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
围绕家庭生活,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整理房间、美食制作、家庭读书角建设、掌握日常劳动工具使用技巧等活动,在掌握多种生存技能的同时,不断体验家务劳动的乐趣。
围绕“本草园”劳动,邀请家长到“本草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种植劳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劳动中磨炼、成长,在劳动中体悟个人的幸福生活。
四是拓宽场域,确保劳动种植丰富有效:
在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的基础上,各劳动种植课程小组成员在各班组织开展系列拓展活动:
“我的作物我做主”——让学生认领自己的“责任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作物实践历程,做菜地的主人,对菜地负责。
“作物种植手抄报”——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或展示自己的菜地、或展示自己种植的作物。
“作物种植交流会”——让学生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种植中成功的经验和发现的技巧,或就某一具体问题与他人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的作物规划”——让学生在了解作物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种植作物的品种,安排栽培茬次,进行菜地作物的布局,开展作物规划活动。
“我的种植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的幻灯片制作技术,结合自己积累和记录的素材和材料,并适当查找相关知识,用PPT展示自己种植的作物。
“作物种植收获节”——通过“大手牵小手”进行种植活动征文、作物手抄报、作物绘画、开心摄影、优秀种植小组评比和综合展示等,让学生在其中综合运用课堂和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巩固和拓展,获得综合的全面的发展。
课程教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课程的整合。如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种植日志的写作和作文教学相联系,增加学生的体验性知识;与数学学科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如播种数量、定植间距、作物分配中;与美术、计算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到菜地中写生,开展摄影和电脑绘画、种植博客、幻灯片展示等活动;与科学教学相结合,观察作物种子和作物的生长过程等。
整体联动,全方位保障劳动教育开展实效
专职与兼职结合,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师资梯队。以校内劳动教育为纽带,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家长,做好校内辅导员、校外家长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逐步打造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例如:在“劳动”校本课程学习中,主要由班主任和家长担任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校内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指导,引导学生收获力所能及和不断创新的劳动技能。在探究型、特色化课程实践中,则由相关教师担任劳动教育教师,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各种劳动技能。
(通讯员:缪智芳 何金来 实习编辑:郑子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