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江西工贸职院举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成立大会暨第一期培养班启动仪式
2024-01-12 11:09:00

  1月8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学院)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股份)、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新能源)在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成立大会暨第一期培养班开班仪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晓波,江铃股份副总许兰锋,江铃新能源总工程师、工程研究院院长姜筱华,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宋小兵出席成立大会,学院教务处处长、产学研培发展中心负责人曾聪,机电工程系主任马龙凤,产学研培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梅,产业学院校企导师等领导、嘉宾及学生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会议。宋小兵主持会议。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质量协同育人

  万晓波在致辞中代表学院对江铃股份和江铃新能源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办学历史、规模、特色成效及近年来在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进行的探索。他指出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两家企业均给予了学院大力支持,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此次产业学院合作是三方深入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姜筱华在致辞中表示产业学院的成立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校企三方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将以此为契机加大与学院的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服务于江西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携手共谋发展 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中,在签约三方领导、嘉宾、师生们的共同见证下,学院与江铃股份、江铃新能源共同签订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合作协议并进行隆重的产业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校企三方共建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正式成立!


  为扎实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落地见效,在校企三方领导及现场嘉宾的见证下进行了现场工程师第一期培养班启动仪式及校企师资聘任仪式,三方领导为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第一期培养班首批21位校企导师颁发聘书。这是一支集行业企业专家、院校专业带头人等构成的“双元”师资教研团队,相信定能实现校企融合高质量育人举措落地见效。三方表示,期待在校企共同努力下,产业学院抢抓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行业生态不断发展壮大,共铸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会上,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第一期培养班学生代表22新能源班汽车专业学生方浩东同学进行精彩发言,充分表达了紧跟党和国家号召,坚定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信念,感谢三方领导及导师们不辞辛苦搭建的高水平学习平台,并代表全体同学表态,定当倍加珍惜产业学院的平台优势,勤奋学习,成就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匠心铸就品质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大师进校园”环节,特别邀请江铃股份智能设备运维主任技师曾祥宗导师、江铃新能源高级工程师刘俊宇导师为第一期培养班200名学生分别开展题为《这个时代需要我们,这是我们的时代》及《汽车新动力--认识三电系统》讲座,零距离聆听技能大师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又将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最前沿的技术传递给同学们,增强同学们的专业认同感,开启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第一期培养班的第一课。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产业学院的成立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印发《江西省深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文件要求,将有力促进学院与企业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健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显著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结构,更好地服务江西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文/段建雄 图/吴凌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