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承办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七次工作会暨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人才培养研讨会

6月2日,由成都东软学院承办的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七次工作会暨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人才培养研讨会顺利举行。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傅明,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沈火明,四川省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严余松,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学校校长张应辉,副校长刘宏、张兵以及来自38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的180余名代表出席本次大会。

开幕式上,张应辉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他对大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和兄弟院校长期以来关心关注并大力支持学校发展建设表示衷心感谢。面对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及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他表示,我校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持续发力,与联盟高校一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力量。

沈火明会长代表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致辞。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科技产业和经济布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明确标准,找准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方向;二是特色发展,走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之路;三是产教融合,构建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他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历史方位和战略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傅明总督学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教育发展之路。面对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机遇,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构建按需设置专业、应需培养人才、打造双师队伍、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发展机制,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严余松书记指出,一直以来,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推进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站在新的起点,他指出,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加快推动四川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举行了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启动仪式,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李成大、四川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任张平以及我校副校长刘宏共同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揭牌。

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志刚作题为《地方高校加快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分析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剖析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从路径设计、服务面向、主要做法等方面阐述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使命担当。

超星泛雅集团总经理、超星研究院院长秦波涛作题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管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报告。他以朗润教管一体化平台为例,从教管一体化、1+N以及AI工具引擎三个方面说明了该平台在实现教管深度融合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价值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我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并对其发展历程、特色亮点、孵化成果进行了深入了解。

下午,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10所高校的11位参会代表分别围绕示范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作交流发言,并分享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经验。

会议举行了2022年学术交流论文颁奖仪式。根据《关于对四川省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22年学术交流论文进行表彰的决定》,经前期征集与专家组评审,共有9篇论文获评一等奖,26篇论文获评二等奖,26篇论文获评优胜奖。

闭幕式上,严余松书记作总结讲话。

此次会议圆满完成既定议程,充分展现出四川省应用本科高校的特色水平和建设成果。面向未来,他期待,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信心、踏实进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四川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努力建设四川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会议举行了联盟会旗交接仪式。在严余松书记的见证下,本次会议承办单位代表、我校副校长张兵交旗,下一届会议承办单位代表、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汪天飞接旗。

汪天飞副校长作表态发言。他对乐山师范学院能够承办下一届会议倍感荣幸,对上级单位的信任和兄弟院校的鼓励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热烈欢迎各位代表届时莅临乐山师范学院,共商应用人才培养大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