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脱贫攻坚路 接续奋斗铸辉煌 ——通化师范学院脱贫攻坚纪实
中国教育在线 讯 晨光微曦,峰峦叠翠,巍巍长白山孕育着盎然生机。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基地,一个个干劲十足的农民身影,一张张朝气蓬勃的温馨笑脸.....粉墙黛瓦的农房,清新淡雅的外墙壁画,阡陌纵横的稻田.....走进凉西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绿色生态、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面。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凉西村的定点帮扶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带领凉西人脱贫致富,助推凉西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凉西村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华丽转身变为美丽、宜居的幸福村庄。五年间不断加力、持续推进的倾心付出、倾情帮扶和倾力投入,学校脱贫攻坚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在2020年吉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以满分的成绩被评为“优秀”等级,这也是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优秀。
责任在肩 书写高校答卷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化师范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重心不变,力度不减,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六脱贫”帮扶措施,精准发力,稳扎稳打,全面推进帮扶工作。学校成立书记、校长挂帅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三个脱贫工作小组、三个脱贫推进小组,派驻一个专家顾问团,精心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先后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脱贫攻坚推进会等专题会议40余次,研究脱贫攻坚有关事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分管校领导深入凉西村调研41次,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面临的难题;每年财务预算列专项帮扶资金100万元,助力凉西村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向凉西村投入帮扶资金421.78万元,协调社会资金投入183万元。通过多项卓有成效的帮扶措施,使凉西村贫困户由2015年人均收入2684元增加到现在的15237元,村集体2020年收入33.2万元, 24户66人提前一年脱贫,凉西村提前一年摘帽。学校脱贫攻坚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有2个组织、5名个人荣获省级嘉奖,学校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书写了新时代的“高校答卷”。
心系群众 一片丹心换民心
总书记曾这样论述:“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要判断驻村工作队到底干得好不好,就要看他们是不是有一双“泥脚杆”。
从正式驻扎凉西村的那一天开始,通化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员已累计驻村工作1539天,他们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入户走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时时刻刻奔走在贫困村民中间,奔走在凉西村致富的道路上,用脚步丈量着责任和担当,用实干诠释着初心与使命。
“选派到凉西村,就要把凉西村当成自己的家,就要把凉西村的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无论多忙,村里的事是第一要紧事,百姓信任我,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驻村第一书记潘国彬坚定地说。几年来,他带领工作队开启“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每天吃住在村,天天走街串巷,全面摸排掌握村情,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队员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亲自走访贫困户,询问贫困户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经常帮助贫困户干活,积极投身到驻村包保工作中。
在驻村工作期间,潘国彬的父亲罹患肝癌,最让人痛心的是,他27个月的女儿在2019年2月心脏手术没成功,永久的离开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这些不幸没有动摇他立志帮助凉西村脱贫致富的决心,更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就在全家人都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时,他擦掉眼泪,悄悄的回到了村里。他不是不想孩子,但他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后来贫困户巩长乾知道此事,来到村里握着他的手流着泪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好书记,我们永远记得你为我们付出的,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那一刻,这个铁打一般的男子汉泪流满面,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全力以赴 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通化师范学院下大力气广泛调研、精准施策,靶向扶贫,着力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文化扶贫、爱心扶贫、设施扶贫”等六个方面开展包保帮扶工作。
项目帮扶,脱贫叠加效应更加彰显。学校着力改善凉西村产业结构,先后投入和协调资金近200万元,推动凉西村发展光伏发电、食用菌种植、秸秆膨化饲料、特色种植等产业项目,逐步改善配套设施,持续推动庭院经济发展,现已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通过分红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科技扶贫,优势牵动效果更加突出。积极向凉西村推荐好的发展项目,促进技术与产业结合,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学校三次组织村干部集中到学校进行特色产业种植培训,多次组织科研人员到凉西村进行现场指导,对红菇娘等特色种植项目进行技术帮扶。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就食用菌菌种培育、仪器设备使用、科研项目申请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电商扶贫,增收渠道更加畅通。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中国扶贫攻坚战中的有力武器。学校结合专业优势和凉西村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搭建“山丹丹农友助销平台”、改进产品外包装、组织贫困人口参加电商培训,让贫困户了解并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电商模式摆脱了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等对农产品销售的束缚,架起了偏远地区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桥梁”,在促进凉西村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就业增收方面效果显著 ,截至目前,通过电商平台已累计为凉西村销售农副产品30余万元。以电商扶贫为代表的农村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三农”发展新动能,“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已经成为凉西村产业发展的新标志。
文化扶贫,文化扶智力度更加显著。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通过专业培训、大学生顶岗支教、“三下乡”、专项资助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扶贫。现已建立标准画室1个,村史馆1座、文化活动中心1座,开展大学生顶岗支教50人次,对教师进行培训30人次,发放奖助学金180.49万元,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3534人次。
爱心扶贫,踊跃参与氛围更加浓厚。深入开展爱心扶贫,全校22个党总支包保25户贫困户,共深入凉西村339次,电话联系贫困户1456次,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315个。并在春耕、秋收、重要节日为他们送去米、面、油、学习用品、衣物等慰问品及生产帮扶资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9.6万元,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设施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扎实。学校始终坚持关注民生,着眼基础,狠抓建设,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帮扶规划,注重在提高贫困户收入基础上,把贫困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等,同步纳入帮扶目标任务,先后投入和协调资金320余万元,对凉西村道路、边沟、桥涵、房屋、环境设施、文化设施进行全面改善,凉西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强化。
逐梦小康 再谱振兴华章
昨天的奋斗写就了今天的成绩,今天的奋斗必将成就明天的荣光。2017年10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提出后,学校主动作为,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视觉”的通师乡村振兴模式,探索“高校+政府+企业”融合模式、“学科+产业+实践”转型模式、“科创+文创+农创”联动模式,打造农村“双创”平台,真正实现校政企深度融合、产学研高度契合、科文创带动一二三产联动配合,运用创新性探索的“乡里”农创园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现已成功打造“三合·乡里”,“钱湾·果宿”等特色乡村农创园8个,培训乡村振兴人才1500人次,与集安市合力打造的“钱湾·果宿”农创园被评为2020年中国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凉西村已经顺利实现脱贫,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通化师范学院助力凉西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通化师范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党的建设、法制建设、产业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等5个方面持续发力,精心打造凉西村“乡里”农创园的乡村振兴模式,为凉西村致富奔小康贡献通师智慧和通师力量。
通化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才指出:脱贫攻坚工作有多么难,成果就有多么宝贵,必须坚决守护住、巩固好。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学校党委将团结带领全校师生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吉林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凝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磅礴力量,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壮美吉林,尤念初心乡下富;质朴通师,常怀使命村中情。回首“十三五”脱贫攻坚,通师人以其着眼大局的政治站位、情系于民的使命担当、科学专业的精准施策助力凉西村提前脱贫、实现小康;展望“十四五”乡村振兴,通化师范学院党委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四个合作”,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学院、现代文旅产业学院等五个平台,在有效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出通师经验、体现新担当,贡献通师力量、实现新突破,打造吉林样板、展现新作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