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沈阳化工大学将与中国科学院旗下六家学院、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中国教育在线 讯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为充分整合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共赢合作联合体,经友好协商,达成了一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本次合作,沈阳化工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新生将有一百余名同学,有机会申请“1+2”联合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学校2019年入学的部分研究生将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中科院研究所学习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都是哪六所研究所吧。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简介
学院的师资队伍由来自研究所的岗位教师和校本部教师组成。学院的科教融合办公室、校部管理支撑人员负责教学、学生、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保障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院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和工业催化5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简介
在国家“十三五”时期和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实施过程中,过程工程所进一步明确“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支撑过程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针对当前制约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一三五”战略规划和科技布局:“一个定位”,即定位于过程工程的共性理论、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面向过程工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过程工程科学前沿;“三项重大突破”,即介尺度理论与重大应用、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生物制药过程关键技术与装备;“五项重点培育方向”,即油气高效转化与绿色工程、功能材料化工及工程应用、生物质炼制过程强化与集成技术、绿色反应与分离工程、煤清洁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围绕重大突破和产出,探索适应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完善成果转化链两项重大改革举措,形成符合过程工程学科发展规律的科研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简介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简介
计算所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数控与先进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等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突破了许多重大关键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研制出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自主研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压缩型超级小型计算机、第一台CAD工作站系统;最先实现我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国产化;研究开发出我国第一台高档数控系统;建成我国第一个高档数控国家级工程化研究基地——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简介
生态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批准的博士学位点,现设有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微生物学、环境科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微生物学、植物学、森林培育、环境科学等4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44人(其中博士生172人,硕士生172人),在站博士后27人。
创新团队:
“清原森林野外增温平台”创新团队
“黒磷细胞毒性的尺寸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创新团队
“重金属行为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研究”创新团队
“三氯生在环境中的归趋行为研究”创新团队
北方森林火干扰跨尺度研究团队
“环保型高效肥料研制与应用”创新团队
“东北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与耦合机制”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简介
自动化所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化科研与工作条件、具有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队伍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实验1”号科考船的船东单位,主办有中国科技核心刊物《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拥有个8个硕士培养点、6个博士培养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热忱欢迎学校2019届研究生申请以上1+2联合培养项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