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日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以北京大学和大阪大学为例
2020-08-25 22:35:00
《北京教育》杂志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大学生群体承担了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了核心和基础地位。

  如今,“90后”“00后”已成为了大学校园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一代人思想更加开放自由,价值观特质鲜明,自我意识与自身理论、经验局限之间可塑性非常大,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更好的时代性、更强的现实性与更大的时效性,是高校教育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各国具有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这也使得其高校价值观教育存在差异且各具特点。目前,中西方等关于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已经有很多,但该领域中日对比还比较少。中日两国地缘相近,传统思想、文化积淀存在相似之处,对中日两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与探讨,对于优化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日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

  1.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确定了21世纪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培养一种坚韧、勤奋、勇敢、守纪律,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重视发展个性化、创造性和多样性,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面向世界的“忠臣良民”[1]。

  中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将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

  2.价值观教育内容方面

  日本价值观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于“虔敬天皇教育”“忠的教育”“本土教育”“忧患意识”“忘我的匠人精神”“团体认可”等方面。其中,以“虔敬天皇教育”来鼓舞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民心;“忠的教育”,即要求团体成员同呼吸、共命运;“本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各种机会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忧患意识”,即日本自然资源贫乏,举国居安思危;“忘我的匠人精神”,即为整体献身的敬业精神,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团体认可”,即个人价值必须受到社会团体认可,重视团体对个人的评价,普遍具有“不给他人添麻烦”的行为习惯[3]。大阪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阪大学宪章》[4],以“在当地生活,在全球范围内成长”为目标,提出十一项要求,包括开展世界前沿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为社会作贡献,促进学术独立性和平民化,尊重基础研究,重视实践,强化综合性及统筹协调,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拥护人权,促进对话,坚持自律。

  中国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大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坚持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北大精神—“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3.价值观教育培养路径方面

  第一,中日两国高校均将价值观教育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日本于2007年6月修改了《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具体目标,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日本人。在大阪大学的网站首页,罗列并统计了所有获得国际奖项及国内奖项的校友及学生[5],激励全体师生。在中国,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在北京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尤为明显。北京大学以“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肩负时代责任和使命,助力民族国家复兴。

  第二,中日两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日本侧重隐性的价值观教育,而中国的价值观教育相对显性。日本一般通过行为规范渗透价值观教育,这对日本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大阪大学的学生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大阪大学行动规范”来实现的,而这个规范不同于北京大学目前的相关细节性的管理规定,它是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品质。包括两方面:基本业务方面,推进高等教育,推进世界顶尖水平科研成果,推进对社会贡献;基本人格方面,尊重人权,推进公平学术研究,推进恰当的资产管理及财务使用,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保证安全卫生及保护环境等。中国的价值观教育培养路径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团班主题活动,文娱类、实践类、志愿公益类主题活动及树立优秀学生典型等形式,显性特点明显。

  第三,中日两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都重视在学科教育中完善人格培养。日本没有设置明确的思政学科,但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地理等学科之中。基本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主辅助以其他学科渗透的“科学精神”;同时,以娱乐的方式辅助价值观培育。例如:大阪大学则通过放日本动画片,阐述民俗文化、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判断等。相比之下,中国则在各大高校中单独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专门的思政课程,配备专业的思政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及实践指导。中国价值观教育偏重于在偏文的学科中开展,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方式结合补充。

  第四,中日高校价值观教育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体系之中。长久以来,日本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偏重智育,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因心理问题产生过“消沉的一代”[6],这激发了日本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很早就纳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范围内。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与日俱增,高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面临严峻的挑战。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已将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培育相结合,但由于学生基数大、心理咨询辅导任务重压力大,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工作尚待完善,主要还是以实务心理辅导为主。

  4.价值观教育从业人员方面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构成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日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每一个专业的任课教师都属于从业人员。其次,是学校从事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就业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人员等。最后,日本高校兼职人员也属于这个范畴。日本高校教职员工共同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教育效果的评价由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共同做出。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首先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以直接授课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中国价值理念内容的理解。其次,是以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为主的学工队伍。高校的辅导员是中国高校最贴近学生的一批人。最后,近年来各大高校中逐渐启用高年级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进行朋辈辅导及谈心谈话。学工队伍同时兼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中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工作队伍承担。

  5.价值观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方面

  日本高校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关注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指导。例如:大阪大学主页上会按照不同层次的对象设置主页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选择教育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内化于心。包括考生(未入学)、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留学生、教员等,对不同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中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都是按照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往往对所有的年级统一要求或是在某一个年级特别是新生当中开展,并没有实现按照年级由低到高而逐渐提高标准。这就导致在新生刚入学时抓得比较紧、活动比较多。随着学生年级提升,课业科研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升学及毕业等实际问题逐渐凸显,前期的价值观教育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弱化。

  对推进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第一,应对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亘古恒远,辐射全球;同时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也令世界瞩目。这直接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制度作为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形成和发展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坚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辅导员队伍是一支面对一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战斗队伍”,是我国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力量。

  第二,加强高校各类人员通力合作,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层次与梯度,多维度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化历史、伦理道德的教育,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实践认知的感悟、环境社会的体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各类教职人员、管理人员及学生凝神聚力,共同合作;以学生为本,勇于担当、创新工作,全方面、多维度开展教育,潜移默化地增强效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发展水平的不同,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价值观教育。

  第三,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自身价值实现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国际型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迫切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再看日本,他们培养的也是“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的优秀人才。如何培养肩负国家和民族复兴,将自身价值实现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的国际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作者:蔡旻恩,单位: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朱微.中日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39-140.

  [2]高雯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探究,2017,12(1):74-77.

  [3][6]贾仕林.美、日、韩三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30):153-156.

  [4][5]大阪大学.大阪大学行宪章[EB/OL].(2019-10-01)[2019-11-28].https://www.osaka-u.ac.jp/en/guide/about/kenshou.html.

  [7]王汉林,刘诚,戴玉琴,等.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状况及启示—对国外及来华人士的调查报告[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5):7-10.

  [8]苏予燕.国际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才智,2015(5):190,192.

  [9]赵江涛.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130,142.

  [10]牛海,李江,夏小华.日本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本国发展的方式探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85-89.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赵继.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