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英国 041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2023-09-17 16:56:23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选择留学,那其中中国人在英国 | 041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本文则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资料,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往下了解吧。
杨昌济家族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故人称“板仓先生”、“板仓杨”。据族谱记载,他于同治十年辛未四月十九亥时出生,自幼喜读程朱之学,七岁入学进馆发蒙,启蒙老师是他父亲杨书祥。1888年与向振熙结婚。1889年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上“秀才”。但是两次乡试不中,只得在家中设馆授徒。
1898年,杨昌济就读于岳麓书院,并且不顾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的阻挠,毅然决然加入了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并且在湖南宣传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多次聆听谭嗣同等人讲演,有一次发问获得谭嗣同高度肯定。
[注 1]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
1903年,杨昌济考取官费留日,启程前改名“怀中”。入弘文学院速成示范科,后转普通科,结业后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9年,由于杨毓麟、章士钊的推荐, 攻读于英国阿伯丁大学文科,专修哲学、伦理学。1912年毕业,后赴德国考察教育。
1913年至1918年,杨昌济先后任教于湖南高等师范学院、省立第四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蔡和森为其最看重的学生。邓中夏亦为其学生。其学生于1918年建立了新民学会。
1918年,应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教授,教授伦理学,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又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并且促成了女儿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
1919年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表达对学生的热切期望。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承接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来,又接收了西方德国泡尔生等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提出“立志、理想、爱国、殉国、勤勉、存诚、立功、勇敢、坚忍、贵我通今”等10方面内容;教育普及应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反对赶时髦的留学之风;注重发现、爱护和培养人才,此乃“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关于中国人在英国 | 041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这个问题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持续关注本频道。
>>免费领全球留学白皮书,了解各大学报考条件、费用、开学时间、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