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始敬终 不负韶华
——吉林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张 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大学校长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代表校党委姜治莹书记,向来自祖国各地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果说同学们高中阶段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目标——即考入理想的大学,那么在进入大学以后,新阶段的目标往往会因人而异,需要大家各自寻找。合理的未来规划要从认识自我开始,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真实的志趣,评判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不要放弃自己得天独厚的长处,也不要忽视那些阻碍你发展的短板。不必用他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成功的定义从来不是唯一的,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哪怕是少有人走的路,也有别样的风景。
吉林大学的教学传统是“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目标需要通过严格要求来实现。譬如,《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当年我在吉大化学系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老师指定的教材,我们还会从图书馆借来针对每一章节的专论,并复印最新的综述论文,将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与课后自己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打好理论基础之后,我们还要做一系列有机化学实验,既验证所学的知识理论,又掌握有机合成技术,不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当时这门课的期末考试会有许多同学不及格,需要借用很大的理化楼阶梯教室才能安排下众多的补考学生,可见教学要求之严。正是凭借一番“笨功夫”,我们才真正学懂弄通了这样的重要课程,为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我还是想请大家记住,学习从来没有捷径,勤奋自律是关键。没有日积月累的坚持,不会有厚积薄发的飞跃。
我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要训练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给体,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体。信息并不等于知识,知识也并不等于智慧,这里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会思考。思考,不仅是在遇到问题时,能从互联网提供的众多答案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问题能否给出自己的见解,在打开搜索引擎的那一刻,是否先问过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独立思考。当下流行的精准推送,本质上是一种投其所好的算法,这会使每个人获得的信息不均衡不完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得出不偏颇的结论,独立思考至关重要。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品判性思维能力,对世界展开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探索,才能获得真知。
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秉赋不同,在一起生活学习立即就会碰到交流的问题。交流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从懂得交流到善于交流是需要练习和提升的。掌握交流的力量,是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是为了生动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感知世界的变化;是为了平和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的思想碰撞融合。在科学研究中,不同思想的碰撞融合往往是创新的源泉,有助于我们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譬如,早在二十多年前,吉大考古系朱泓老师和生物系周慧老师就通过交流与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物考古研究,利用基因测序等生物技术从古生物遗存中提取DNA信息,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待同学们从交流开始,协作合作,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精彩故事。
在座还有马上要进入研究阶段的同学们,你们未来几年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问题本身往往比找到解决方案更为重要。解决方案可能仅与数学或实验技能相关,而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从新角度看待老问题,则需要充满创造的想象力,这真正标志了科学的进步。”实际上,对于某一些领域方向,我们清楚尚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需要激发创新创造的潜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于另一些领域方向,我们根本不清楚问题在哪里,这就需要有发现和凝炼问题的眼光和智慧。这些问题可以是科学问题、技术问题、社会问题,等等,问题可大可小,但必须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而非人为制造的假问题。只有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之,只会浪费你的时间,浪费国家的资源,有悖于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学术研究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追求推陈出新,但要做到出“新”,首先要明确“陈”的边界在哪里,需要恪守学术规范。比如,实验结果能否重复,引用是否恰当,署名是否合理等等。没有规范的存在,自由便失去了前提,创新也没有了保障。规范之外,我们还需慎重考量科学伦理。科学伦理不仅包括以克隆和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生命伦理,还包括材料伦理、环境伦理、工程伦理、信息伦理等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合成农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上世纪,DDT被广泛用于消除农业虫害、增长粮食产量,年用量一度超过四万吨。后来当人们发现这种农药极难降解,会在食物链里传递和富集时,为时已晚。大量鱼类和鸟类因此死亡濒危,甚至在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和土壤中都检测出了DDT,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令人扼腕叹息。所以,必要的伦理限制是为了避免科学的野蛮发展对人类、自然和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很多伦理问题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共识,比如工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避免或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而有些伦理问题是新科学、新技术带来的,比如核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一旦涉及这些领域的伦理,研究中就要格外地谨慎,在人类共识与科技创新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希望几年后大家走出校园时,不仅是多了一份学历,而是加深了根植于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拥有了一份基于专业知识的自信与责任,提升了融会于举止间的修养与气质,具备了无需提醒的自觉和自律,懂得了为他人着想的感恩和善良。慎始敬终,不负韶华。
再次欢迎同学们加入吉林大学!
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