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参与20余项规划研究和编制,设计近40个建设项目,提供100余项高质量工程咨询服务,多学科专家学者开展了20余项城市研究,为生态防洪堤创意设计10个驿站……自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伊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同济规划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同济设计院”)、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同济咨询”)等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迅速组建精兵强将挑起新区各项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的重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为新区物理城市和数字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学校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度参与新区韧性城市、绿色智能交通、水系统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建设。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处处闪耀着“同济智慧”!
城市规划:主持参与20余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出具300余份规划条件
自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同济规划院组织多个专业工作组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持续至今。2017年6月,同济规划院与5家设计单位共同完成的雄安新区起步区空间规划方案,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空间布局的基础。
2018年成立了雄安智慧规划设计研究院以提供属地化驻地服务。先后参与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主持了雄安新区先行建设区“容东片区”和容城县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街区风貌设计工作,负责完成了雄安新区第一个淀中村——邵庄子村的村庄规划和一期工程建设。参与雄安新区分区规划研究、各相关规划设计导则的制定等20余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参与制定《规划技术指南》等地方办法和规范10余项,以及容东片区市政及地下空间、数字平台建设等10余项工作营。
承担容东片区和容城县城组团“责任规划师单位”工作已经4年有余,全方位介入出具规划条件、技术交底、土地出让、工程方案审查、建设跟踪和监督、规划验收等工作。先后出具了300余份规划条件,审查了近300项建筑、道路、市政等项目,共计150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量,总共涉及1600余亿建设投资项目。践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对片区全方位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由驻场团队现场进行建设统筹和实时跟踪。
建筑设计:承接近40个建设项目,近500名员工深度参与
2017年4月至今,同济设计院作为第一批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设计机构之一,在容东、容西、雄东、起步区、启动区先后承接了包括概念规划、建筑风貌、概念方案、安置区、文教建筑、商办综合体、央企总部、产业园区等近40个项目,总合同金额约4亿元,已建及在建总建筑规模约820万平方米。由同济设计院承担的央企疏解到雄安的第一个项目——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公司总部已结构封顶。
先后有近500名员工投入到雄安设计建设工作当中,同时,在雄安当地设有8人驻场服务团队,确保各项目的有力推进。
工程咨询:提供100余项高质量工程咨询服务,建立服务保障机制
2017年8月,同济咨询开始参与雄安新区前期建设,持续为新区提供了100余项前期咨询、招标代理、造价评审、项目管理等工程咨询服务,入选新区各类咨询机构库15个。
公司设立了雄安发展中心及北京分公司,形成了上海、雄安、北京三地紧密联动的工作机制,投入各类专家及技术力量近200人,助力雄安新区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城市研究:多学科专家学者开展了20余项研究
2018年7月,学校成立同济大学雄安未来城市研究院。多年来,组织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整体建设技术方案研究与应用集成》《雄安容东片区服务自动驾驶实施的道路系统规划》《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念规划》《面向公共健康的韧性雄安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基于动态风险评估的雄安新区安全韧性社区构建路径研究》等20余项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研究成果。
生态防洪堤众创:创意设计10个驿站,串缀起“雄安项链”
2020年伊始,为保证雄安新区起步区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牵头建筑师团队参与了生态防洪堤的众创工作。为了让这条长堤成为结合城市建设、景观营造和公共生活的环城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将传统建筑形式与地域性材料相结合,为新区创造了一系列兼具日常使用和休闲游憩的公共设施。这些独特的小品建筑有如一颗颗珍珠,串缀起美丽的“雄安项链”。近期,白沟引河右堤、萍河左堤、新安北堤白洋淀码头段的10个驿站已经落成投入运营。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还于2018年参与了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的“雄安新区建筑风貌导则”的编制。
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6年奋斗,硕果累累。同济大学将继续发挥优势学科和人才智力优势,把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与雄安新区同舟共济、携手并进,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持续贡献“同济智慧”,共同打造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示范样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